中国高铁如何跑到了世界最前头? 中国的世界之最之最( 四 )


最后,铁道部指定,想要进入中国高铁市场,只能和两家企业合作,分别是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 。他们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两家铁路车辆生产商,后来合并成了今天的中国中车 。总之,仅此两家,别无分号,相当于这场选拔赛只有两个晋级名额,其余的外方企业都会被淘汰 。
为什么只给两个名额呢?因为在当时,拥有先进高铁技术,想要进入中国高铁市场的,至少有四家企业: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阿尔斯通、日本的川崎重工、加拿大的庞巴迪,四家企业竞争两个名额,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给出最好的条件 。
四家企业中,庞巴迪多年以前就已经和中国企业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进行技术转让,庞巴迪通过和铁道部沟通交流,确认这家合资企业有投标的资格,他们就不着急了 。接下来,来自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阿尔斯通、日本的川崎重工,则来了一场三国大战,为了获得投标资格进行了激烈竞争 。
最先确定合作关系的,是中国南车和日本的川崎重工 。早在1985年,中国南车就与川崎重工正式签订了友好工厂协定,此后双方一直保持友好关系,所以从铁道部敲定技术引进路线开始,中国南车就与川崎重工有了合作的意象 。可是,即使如此,为了争取更好的条件,中方和日方也进行了相当艰苦的谈判,作者采访了一位当时负责谈判的亲历者 。据他说,在谈判最艰苦的阶段,有一次他们竟然连续谈了三天三夜,他们正说着,突然发现对方不回应了,仔细一看,原来日方的翻译坐在那里睡着了 。中国的代表也是,累的时候,坐在椅子上往后一仰就睡着了,休息一下醒过来再接着谈 。
更激烈的是中国北车这边,来自法国的阿尔斯通和来自德国的西门子,都想争取中国北车的合作,北车这边更心仪的是德国的西门子,他们看中了西门子的先进技术,可是西门子这边制定了针对性极强的谈判策略,对于关键的技术,他们非常不想转让,开出了3.9亿欧元的天价,这个价码让中方难以接受 。
到了投标前的最后一个月,中国北车感觉有可能拿不到西门子的关键技术,于是一边继续与西门子做艰苦的努力,一边加紧与法国的阿尔斯通谈判,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
书中还记录了一个细节,一直到投标的前一天,中方还在争取西门子,可是西门子这边仍然不愿意降低自己的报价,中国北车只好放弃了和西门子的合作 。第二天早晨,西门子仍然不相信自己会出局,觉得这是中方欲擒故纵的计策,竟然带着成箱的资料准备与中方一起投标 。中方代表只好告诉他们:“你们出局了,我们已经选择阿尔斯通作为合作伙伴参与此次投标了 。”德国人这才意识到,他们彻底失去了这笔买卖 。法国人还在一旁说风凉话:“德国人从中国的旋转门又转出去了 。”
最终,投标结果对外公布:与川崎重工合作的中国南车、与阿尔斯通合作的中国北车分别获得了60列动车组的订单,庞巴迪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拿下了20列动车组的订单 。西门子没能找到合作伙伴,只能黯然出局 。放弃世界上最大、发展最快的中国高铁市场,显然是战略性的错误 。西门子有关主管执行官递交了辞职报告,整个谈判团队被集体炒了鱿鱼 。
这件事儿还有一个后传:西门子当然不甘心,想要杀回中国的高铁市场,而我们这边对他们的技术还是非常看重的 。所以2005年新一轮的招标中,我们还是引进了西门子的技术,只不过这时合作的主动权已经完全不在西门子手上了,中方大笔一挥,西门子的技术转让费由3.9亿欧元降到了8000万欧元 。这就是中国高铁史上著名的“一夜砍掉30亿元”的故事 。这30个亿还不是谈判中最大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我们由此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在技术转让条款中获得了更优惠的条件,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更彻底地消化引进西门子的先进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