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建:一文读懂北京中轴线 世界之最的门口

我和我的地球 旅行 | 中国
北京中轴线 | Wikipedia
不是中轴线成就了建筑,而是建筑成就了中轴线 。
道路横平竖直、建筑对称排布,是北京城市格局的最大特点 。
自永定门到天安门,从故宫到钟鼓楼,一座座地标性遗产建筑,都依次营造于一条7.8公里的“中轴线”上 。
早在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所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这是一套中国“理想都城”营造手法 。书中将帝王居住的宫殿设定为都城规划的基准点,仿佛夜空中岿然不动的北极星,接受着众星的拱卫与朝拜 。
这是被称为“天子”的帝王从天界向人间至高无上的权力投影 。
《周礼·考工记》引领了几千年来汉文化圈的都城形态|北京中轴线资料馆
公元1266年,刘秉忠受元世祖忽必烈之命营建元大都 。刘秉忠通晓阴阳术数,按照《周礼·考工记》亲自“经画指授”了这条线,后明清两代基于此建造都城 。
1951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文章,明确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 。
北京中轴线上15处遗产地址|帝都绘工作室
中轴线上的建筑,贯穿着北京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是一座座建筑成就了中轴线,这条横跨700年,被誉为北京“生命线”的中轴线在这些建筑上不断延长 。
1179:景山
景山,作为一座人工堆筑的土山,造于金大定十九年,见证了元、明、清三朝的兴替 。它是中轴线上的制高点,在清朝扮演帝后祭祖追思的重要角色,承载并彰显着中华建筑文化的对称美学 。
景山雪景 | 视觉中国
1272:钟鼓楼
钟鼓楼,钟楼和鼓楼的统称,始建于元至元九年 。钟鼓楼在古代作用于报时,是明清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报时中心 。在长达600多年的报时系统中,始终先击鼓后撞钟,即每日报时始于“暮鼓”止于“晨钟”,也是“暮鼓晨钟”的由来 。
中轴线上最高的一组古代建筑,钟楼通高47.9米,鼓楼通高46.7米 | Wikipedia
1285:万宁桥
万宁桥是中轴线上唯一的元代遗存,也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至今承担着地安门外大街的交通功能,是中轴线七座桥中唯一坚守在现代交通岗位上的古桥 。
万宁桥|Wikipedia
1417:天安门
天安门被称为“中国第一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 。原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 。
清朝顺治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