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间的茶礼俗

潮汕民间的茶礼俗【潮汕民间的茶礼俗】在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重要的礼俗载体,无论家居自饮、客来礼敬、拜祖祭神或是婚丧嫁娶,处处可以看见茶的蹤迹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潮汕民间的茶礼俗
生活礼俗中的茶潮汕人热情好客,邻居来串门、亲朋好友来做客都会泡工夫茶 。这是招待客人最起码的礼节,是衡量主人好客程度的基本尺度 。主人在沖完茶之后,自己不能先饮,要等到别人端杯后自己方能端杯 。第一杯茶一定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无论其身份尊卑、年龄大小,亦不分性别 。喝茶时要端取哪一杯也是很有讲究,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杯茶,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杯 。如果不懂规矩,在两旁茶杯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间一杯,不但会被看作是对主人的不敬,也是对在座其他人的不尊敬 。主人催客人饮茶时,会用左手手指轻叩茶几,右掌向上伸出,来个“请”的姿势 。如果在喝茶的过程中,又来了客人,主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沖茶,以示对新来客人的尊敬 。泡茶待客时,主人家常备有糖饼、瓜子、花生、凉果,称为茶配或茶料 。茶以其特有的清新淡雅的质地,维繫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寄寓人们的礼敬与情谊 。在潮汕地区,茶时常被当做礼物赠予亲朋好友 。如给远方的友人寄上一包新茶或名茶,将会让他们感到友谊的纯真可贵,令他们弥加珍惜 。潮汕是全国有名的侨乡,华侨众多 。如有华侨从海外归来,亲属头件事就是备好甜茶(在茶水里加入红糖而成,俗称“祝福茶”)或甜糯米圆、甜糖面,恭恭敬敬地捧至华侨面前请“食甜”,祝贺甜蜜团圆 。家中媳妇及下辈请长辈“食甜”,还要行“跪茶”之礼,以示尊敬 。华侨登门拜访亲戚或朋友,也会受到同样的礼遇 。小辈第一次敬甜茶时,华侨会当面赠送封有钱币或首饰的红包作答谢 。潮汕民间若有纠纷发生时,也常用茶来和解,寄望于干戈化玉帛,双方和好之美意 。有一首诗,便咏述一对冤家纠纷,通过“捧茶”赔礼,互相谅解,终于结成姻亲的佳话:“冤家了结变亲家,请吃酥糖又喝茶 。明日公园联袂去,骊珠亭畔赏兰花 。”婚姻礼俗中的茶在潮汕旧式婚姻中,买卖婚姻相当盛行,聘金多少成了婚姻成败的关键 。有些人不愿讨价还价议聘,迴避赤裸裸的金钱关係,便把聘金美称为“茶仪”,意为男家对女方父母育女之恩的感谢 。“茶仪”以一担茶为单位,双方通过媒人两头奔走,定下双方都满意的担数,然后按市价换成现款,而后才行聘 。男方有的早在定亲阶段就预支了部分“茶仪”,这就是买卖婚姻最为商品化的典型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买卖婚姻在潮汕地区已基本消失 。如今,潮汕地区的某些地方仍然有用茶叶作为聘礼的,意味着双方亲事定下来后就不再变动,要是女子再受聘他人,会被世人斥为“吃两家茶”,为世俗所不齿 。现潮州产茶区有一些茶户,还以自制佳茗作为女子陪嫁妆奁 。在潮阳关埠一带的婚俗中,“茶包”是必不可少的聘礼,但当中已没有茶叶,而是用纸包上豆条、橘饼、饼乾等糖果,包扎成茶包状 。“茶包”一词沿用至今更多的是暗喻婚约一经缔结,便绝无反悔 。结婚当日中午,男方宴请亲朋 。午宴结束后,就由婆婆或新郎带新娘向家族中的长辈、亲属及姻亲、来宾,由外到内,从长辈到晚辈,依次敬甜茶以寄寓甜蜜美意 。敬甜茶时,新娘首先低头不语,由男方家里人介绍受茶之人的称谓,再由伴娘介绍给新娘,新娘听后跪在地上端甜茶敬献给被介绍人,被敬者要双手扶起新娘并饮甜茶双杯,赠新娘红包或金银首饰,谓之“赏面钱”,并说一些祝福的话语 。新娘敬甜茶时伴娘要“做四句”,如“手捧甜茶跪厅中,敬奉爹奶上辈人 。请饮甜茶添百福,四时如春永平安 。”新娘敬甜茶时要按辈份高低依次奉敬 。婚庆当晚,高潮迭出,热闹非常 。大约晚饭刚过,成群结伙的青年、长辈就来闹洞房了 。主家应先把洞房布置一番,灯光明亮,床桌上布帛纷呈,摆好一大盘一大盘的糖果、香菸、花生 。伴娘协助新娘子斟好甜茶以迎客 。顷刻间厅室热闹非凡,闹洞房者喝了甜茶,就开始潮乡特有的闹洞房“做四句” 。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正中接受大伙的祝福 。“做四句”者,即随兴吟出四句短诗或民歌以示祝贺,如“洞房花烛通通红,才郎淑女配成双;祝贺明年得贵子,光宗耀祖把代传 。”闹洞房有时直至深夜,伴娘为劝看新娘者回归,便唱道:“手捧甜茶来到边,时钟短针指上天,此时更深夜已晚,各位请茶归返圆,诸位诗才我拜服,来日赴京中高第 。”客人见此,便会喝了甜茶后识趣地离开 。在潮州凤凰山的畲族婚俗中,婚庆当晚小伙子会用俏皮的山歌挑逗新娘,新娘如果答不出或不回唱,就要受罚 。新娘须给每人端茶、点菸、分瓜籽和花生等 。婚庆翌晨,新娘必向长辈亲属敬献甜茶,一来表示孝敬长辈,二来表示合家甜蜜 。这天一早,主家已备好一大壶甜茶,一个崭新大茶盘托着24只茶杯,一色红漆油亮 。厅堂上,铺好草蓆,端置一张太师椅,垫上锦缎 。敬甜茶按辈分依次进行 。先祖辈,次父辈,先男后女,逐一敬奉 。对于长辈,旧时新娘应跪于席上,双手捧茶敬献 。长辈喝下一杯喜茶就得回赐一个红包,口中念着“给儿孙兴家立业,合家前程似锦” 。红包中有金耳环、金戒指或者是钱币 。至于同辈就不必下跪了 。敬完甜茶后,再斟上一大盘,请晚辈儿童“喝欢喜茶”,大家便应邀而上,高高兴兴地喝下一杯喜庆茶 。结婚第三天,新媳妇要回娘家,俗称“返厝” 。新娘与新郎一同返回娘家后,新郎须端槟榔(橄榄)向岳父岳母请安,岳父岳母则应给新郎赠红包或首饰 。之后,妻舅端来甜茶供新郎享用,新郎则回赠妻舅以红包 。旧社会的媳妇在家庭中往往地位较低,有的还遭虐待,甚至致死 。如果媳妇在夫家不明原因死亡,得报知其娘家,让娘家的人验过尸并认可之后方能收殓入棺 。要是出现这种情况,娘家的人势必有一场大闹 。闹法有两种,一种是真闹,一种是假闹 。真闹可以是吵架、动武打人、砸家具炉灶,以至捅烂屋顶 。媳妇遭婆家虐待致死,或因其他原因而未能取得娘家的谅解时一般是真闹;假闹其实是一种仪礼 。通报娘家后,娘家便派岳母、妻舅、妻姨前来 。这时,女婿就要奉茶跪下迎接 。岳母作不悦状,接过茶,将茶泼掉,茶盅狠狠地摔到地上 。女婿小心翼翼地报告妻子死亡的经过及原因,岳母遂改颜表示对女婿的谅解和安慰,一面口念吉祥语“顺顺”或“兴兴”,一面搀扶女婿起身 。女婿给妻舅敬茶时,妻舅不单拒饮,还把茶盘打翻在地,且必须砸碎家中的筷筒,随口念吉祥语“发家” 。妻姨则默不作声,逕自入房开橱翻箱,将事先包好的亡姐或亡妹的衣服包袱背上肩,并带走外甥 。“食桌”礼俗中的茶潮汕民间把赴宴席称为“食桌”,大凡婚丧喜庆都必“食桌” 。凡喜事,称为“红事”,如寿桌、花园桌、新人桌(娶媳妇)、仔婿桌(请女婿)、丁桌(生男孩)、入内桌(新屋落成)等等;凡丧事称为“白事”,办的宴席称为“白事桌” 。潮汕人“食桌”最独特的是,在宴席中间需穿插五六次工夫茶 。工夫茶量虽少,但很酽,在品尝佳肴之后,喝一小杯,大可去腻除烦,使胃肠“再振雄风” 。工夫茶一般在上三四道菜之后上一次最适宜 。寿桌是“食桌”中比较隆重的一种 。潮汕人一般将虚龄60岁的生日称为“大生日”,要做桌请人 。筹办寿桌要事先发帖给亲友请其赴宴,被宴请者赴宴时会备猪腿、长面、寿桃、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等礼品前往贺寿,也有送寿联、寿幛的,而主人除设席款待外,尚要回赠糖包、茶包 。潮汕人比较隆重的宴席还有仔婿桌 。当第十二道菜(最后一道菜)上来之后,新女婿在第十二道菜挟上一筷后就会起身退席,同桌吃饭的客人也随之离座待茶,宴席结束 。当泡上第一轮茶时,新女婿站起向前辈行鞠躬敬茶,以表敬老 。茶罢,新女婿回到岳家,又向岳父母和岳家长辈们行跪奉甜茶仪式,岳父母及长辈赏给红包,谓之“赏面” 。“白事桌”,即办丧事的宴席 。明人薛侃在《乡约》中说:“送死大事,必以哀为本,以衣衾棺椁为重 。世人只顾待宾客,有勉强倾家者,或停久不葬者,此皆非小失 。今定为议,弔客一茶而退,远者留菜饭,不许分帛开筵” 。(明·薛侃撰,曾述经编校:《中离先生全书》卷十九,民国四年刊本 。)可见潮汕人办丧事而设宴流传已久,开销费用也大,所以薛侃在《乡约》中建议乡人以后来参加丧事者“一茶而退” 。传统节俗中的茶农曆正月初一,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柑)、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祝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元宵夜,旧时的揭阳乡村有“看新娘”的习俗 。家家产户新媳妇均要梳理整齐,由婆婆领着去“行头桥”,或将新娘置于厅堂,备上柑橘、橄榄、糖果、茶水供人观看,俗称“重闹新房”,来看的人越多越好 。有些新娘会以扇遮面,人家催看时才羞答答将扇放下 。看新娘时,人们还喜欢“做四句”,一般都是祝福的话,说得好的,主人要敬茶敬果,也有些淘气的,会作些歪诗戏弄新娘,但最终都会是吉利话 。新娘被人看过之后,就方便出门见乡人了 。在海陆丰地区的元宵节,至今还传承着喝“灯茶”的习俗,邻里之间请茶致贺,讲好话,互祝吉祥如意、财丁兴旺,并称讚主人家的茶做得好喝,又香又鲜,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友好 。“灯茶”一般在正月十三前后置办,也有个别从正月初八就开始,正月十三办的叫“开灯茶”,寄寓着光明与喜庆;正月十六办的叫“圆灯茶”,预示着年头至年尾平平安安,圆圆满满 。调配“灯茶”是以各种淡茶为基茶(也有用开水或鸡汤、猪骨汤的)加上肉食类(瘦猪肉、鲜鱼)、蔬菜类(菠菜、茼蒿、芹菜、蒜、包菜)及豆类、调味类(盐粉、胡椒、茴香、味素,肉脯类等)作为用料,各乡各家不同 。至20世纪90年代,“灯茶”用料更加讲究、品种多样、嫩香可口,突出了地方风味 。每年中秋节晚上,皓月东升,家家户户在门前摆上香茶、月饼、果品之类的物品,这叫“接月华”,拜完之后,大家围坐在桌前饮茶、吃月饼共赏月,合家同乐 。行规礼俗中的茶在潮汕地区的拳馆(也称武术馆)行规中,有其传统独特的茶规 。拳馆的工夫茶,一般设左、中、右三杯,以待客人 。进入拳馆,饮茶须懂其礼节 。客人入门左边的称为主人茶,中间的称为老爷茶或叫师父茶,右边的称为客人茶 。主人敬茶,客人必须端拿右边那一杯,如果客人茶被人先拿了,须借左边主人茶移到右边客人茶位置上,然后再端饮之 。切不可端拿中间那杯老爷茶,若是进馆就专饮老爷茶,此属互不尊重,有意闹事之嫌;再者,端茶杯时,杯脚切不可擦茶盘,若擦茶盘,一场比试顷刻到来 。20世纪90年代以前,猪对于潮汕农户而言是财富的象徵 。养猪是每户人家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 。因此,猪饲养得好不好是农户十分关心的事情 。在建猪栏时,主人给匠人的茶、酒、饭食,忌匠人客气不吃或不吃完 。俗以为,吃得越乾净越好,那样将来猪就爱吃食,否则,猪不爱吃食,不肯长肉 。有的主家见匠人客客气气,不吃茶、饭,就要当场抢来吃个一乾二净 。有的老阿姆甚至怀着对违反禁忌的恼恨,抢过饭食,侧身躺在猪栏地上猛吃,吃不完时,谁拉也不起来 。丧葬礼俗中的茶用茶作为随葬物,这种风俗在潮汕地区一直沿袭 。长辈死后,若生前喜好茶,做晚辈的就用茶作随葬品,以尽孝心,慰藉长辈在天之灵 。至于根据故人生前遗嘱作为随葬物的,更是时有所闻 。用茶作为殉葬品,在潮汕民间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虽死了,但阴魂犹在,衣食住行,如同凡间一般,饮茶仍然是不可少的 。它虽有迷信色彩,但也表现了晚辈对长辈的一片孝心 。一种认为茶是“洁净”之物,能吸收异味,净化空气,用今人的话来说,就是用茶作随葬物,有利于死者的遗体保存和减少环境污染 。在揭西县河婆、五云、上砂、下砂等乡镇农村,新中国成立前凡家中有人逝世,丧家请缝衣师傅去做孝服 。孝子们为了表达孝心,在族长的带领下,用托盘端着三杯茶,哭着在缝衣师傅面前跪拜他 。这时,缝衣师傅必须手中拿着一副剪刀(因为剪刀是代表缝衣先师)和尺子,走到跪着的孝子前,从托盘端起一杯茶,口中念道:“头杯敬天 。”念后,把茶稍向上泼掉,茶杯放回原处 。接着端起第二杯,又念:“二杯敬地 。”念后,把茶泼向地下 。接续端起第三杯茶,又念:“三杯敬亡人 。”念后,不泼茶,把茶原封不动地放回原处 。然后,双手扶起孝子,边扶边念着:“一时之丧,万年吉庆 。”凡亲人辞世,亲戚好友前来祭拜,丧家必以甜茶相待 。喝杯甜茶之后,亲友才到灵堂前向死者默哀行礼告别 。如其娘家长辈到来,晚辈媳妇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礼,然后才议事 。因整个潮汕地区的女人都是不能送死者上山的,女属在送死者至一路口后就要回家,随后需把家里打扫乾净,备好甜茶,以请送上山的亲友饮用 。在举行葬礼之时,主葬之人便在五穀中加上茶叶,朝墓穴和孝子身上撒去,口中还叨念着“五穀茶叶撒上天,孝子来迎丰收年”等祝颂语 。在潮州,在死者入土为安后,孝子带领死者魂魄归来前,死者儿媳、女儿应跪在门前相迎 。孝妇身着蓝衣乌裙,手端甜茶,跪在前列,当魂魄到达家门时,说:“某某(称谓死者),请饱杯甜茶!”这形同迎接死者外出归家之大礼 。祭祀礼俗中的茶潮汕民间拜神之礼品亦有茶 。旧时潮汕农村中的公用水井正月初三举行开井仪式时(除夕封井),要祭拜井公井妈(奶),要用三杯清茶倒进井里 。寺院庙堂,神座佛前供桌上,也常献清茶三杯 。如今,不少潮汕人还保留在村里或家里的神灵殿堂上摆放茶叶的风俗 。在潮安农村,中秋节祭月的供桌上除了果饼之外,在供桌的最前端还要摆上两行杯子,依次为茶杯和酒杯,俗称“茶前酒后” 。茶、酒杯的数量一般要有12个或12个以上,茶一般是用甜茶祭拜 。在祭月时,年幼的儿童可在母亲的带领下跪在供桌前许愿祈“杯”(占卜板),年纪稍大的可自己许愿,祈求“月娘”赐茶 。据说喝了祈愿的甜茶就能如愿以偿 。时年八节或先祖忌辰拜谒祖宗先人时,人们时常会备办茶叶敬奉,可以用茶叶加入热水泡製沖入杯中备用,也可用茶叶放入空杯之中,不加开水 。不管是合族祭祀(俗称“祭祖”)还是在先祖墓前祭拜,都要用工夫茶作为供品,并且在祀典仪式中还要加入“敬茶”的环节,即由礼生(通)口念“上香茗”,主祭盥洗后双手奉三杯工夫茶在祖宗神位前作敬茶状,意在恭请祖先品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