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传奇才女华宜玉的水彩画,真心的美 中国之最水粉画( 三 )


可惜画作很快龟裂,颜色变黄变灰,从此母亲就以画水彩画为主了 。
滦县虽无什么风景名胜,
但城东的滦河、城西的苗圃倒也纯朴自然 。滦河边是母亲常去的地方,平平的浅滩,缓缓的流水,静静的河面上罩着一层淡淡的灰黄色,偶而驶过一只小船,摆渡两岸的客人 。水波的移动周而复始,动与静相互穿插,舒展自如 。母亲注视着粼粼水波,南宋画家马远的《水图》仿佛在眼前一卷卷地翻过,她在这里画了许多白描与水彩写生 。
苗圃也是母亲爱去的地方,
里面有很多花木,花木丛中掩映着一个小小的凉亭,母亲在那里观察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及花木姿态的演变,把眼前的直观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及西洋画点、线、块、面的造型相结合,在写生中锻炼自己的眼力和手下的功力 。
图为滦河
后来父母搬进了学校宿舍,房子中间有道用白纸糊着的隔墙 。因为年久,隔墙上有很多水渍斑痕,有的像山,有的像水,有的像云 。
母亲不由得联想起黄宾虹先生在蜀游途中,悟得"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的艺术真谛 。黄先生曾是北平国立艺专的老师,教山水画、书法等课程 。他常用这两句诗启发学生 。父亲毕业前夕,他送给父亲一个条幅,题的就是这两句诗,父母一直将其挂在墙上,十分珍惜 。
受黄先生诗句的启发,母亲决定在隔墙上画幅壁画 。多次酝酿画题,最后决定画故乡北京,寄托对亲人、对青春的怀念 。
母亲在隔墙的右方画了
颐和园的佛香阁、北海的白塔、太庙的柏树林,林间的六角凉亭,林中飞翔的灰鹤;隔墙的左方则画了母亲的娘家南长街土地庙:黑色的门楼、 大门两侧"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门前的一对石狮子、院子里的葡萄架,还有胡同口那块"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母亲用传统水色画成,艳丽明快,满屋都照亮了 。
那时次子宏义已咿呀学语,母亲常对着这幅画给他讲北京、讲姥姥家,使贫困的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 。
图为黄宾虹先生之作"蜀游山水"
画画使母亲的精神无比振奋,她庆幸自己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能感受到大自然无穷的美,能享受到人生无比的快乐 。她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愈困难,活动空间愈狭窄,他为了追求理想所开拓的精神世界就愈广阔 。
观念和心态的改变,使母亲充满了朝气,又肯下苦功夫,课讲得生动活泼,将写生与临摹相结合,除教技法外,还注重启发学生的美感及对美术的热爱,日后多位学生当了美术教师,母亲很快就成了滦县师范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之一 。
图为滦县师范老照片
1945年日寇投降了,原敌占区的滦县,时局动荡,学校停办,父母失去了经济来源 。恰逢滦县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住房全塌了,暂住在学生家中 。
母亲又得了夜盲症,一到晚上,眼前一个大黑坑,深不见底,宽不见边,寸步难行 。真乃雪上加霜,挣扎度日 。
后几经辗转,始终没有安定的工作,万般无奈中父母于1946年回到北平,另谋生路 。幸运的是一位老朋友得知北平艺文中学正在招聘美术老师,经他介绍,母亲成了这所北平有名的私立学校的美术老师 。
图为北京艺文中学(北京28中的前身)校园中的清代古典建筑
一段风雨漂泊的生活结束了,虽然这个时期的作品没有保留下来,但饱经磨难锤炼出的坚强毅力和拼博精神,使母亲受用终身;心灵净化换来的通达精神境界,造就了母亲的画外之功;纯朴自然的乡土气息丰富了母亲的艺术积累,成为她日后发展的沃土 。母亲百倍珍惜这段难忘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