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传奇才女华宜玉的水彩画,真心的美 中国之最水粉画( 四 )


图为从滦县返回北平后,母亲与长子宏仁、次子宏义的合影 。
在经历了战乱和颠沛流离之苦后,母亲随着欢乐的人群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时代变化的洪流带来的各种新事物、新思潮滚滚而来,母亲也遇到了人生难逢的发展机遇 。
解放后的第一个暑假,北京(解放后北平改名北京)举办了"北京市中小学美术、劳作学习会",到会的教师有千余人数之多,会址设在在艺文中学 。母亲是该校的美术老师,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大会的许多组织工作 。大会结束后,市教育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经常性的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学习班制度,母亲仍负责相关的组织工作,常到市人民美术工作室邀请教师讲课 。
图为群众游行庆祝北平解放的历史照片
令母亲惊喜的是,她在美术工作室遇到了随解放军进京的恩师王均初(胡蛮)先生,知道了他的传奇经历 。王先生在母亲上初中时就对她关怀备至,教母亲如何画画,更教她如何做人 。
十几年过去了,母亲可以无愧地面对先生了,她对先生说:"为了追求理想,在反抗还是屈从、吃苦还是享乐等许多人生选择面前,我选择了前者,我当像先生一样,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
经王先生的帮助,先后请到王朝闻、华君武、张仃、左辉等老同志来讲课,专业学习班办得十分出色 。
图为王均初先生晚年的照片
不久,母亲从艺文中学调到北京市女一中;1950年母亲又调到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1952年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建筑系并入清华大学,从此举家迁到了清华 。
图为父母亲在清华西院11号家中,墙壁上挂满了母亲的画 。
虽然母亲工作后一直坚持画画,但在小县城多年,无人指导,又看不到好的艺术作品,全靠自己摸索;况且她对建筑是门外汉,过去画的几乎都是表现大自然的题材,不熟悉建筑美术的特殊要求,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在等待着母亲 。
当时有位老先生曾十分诚恳地对母亲说:"建筑是物,很呆板,难以入画,纵观古今中外,画建筑又留传于世的屈指可数,水彩又是绘画中的小品 。"提醒母亲,画建筑水彩的路很窄,很艰辛 。
放弃过去熟悉的、表现自如的题材是很大的代价,但母亲想,到建筑系教美术,必须会画建筑,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她对蕴含着丰富文化和厚重美感的中国古典建筑的热爱,从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建筑水彩这条狭窄艰辛的路 。
她坚信在艺术的百花园中,画种与画题没有艺术高低之分,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作者的心灵,在于作品 。从此母亲自甘寂寞,在建筑美术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并苦苦耕耘了大半生 。
图为母亲在清华12公寓13号家中作画 。台案上的石膏像是当年在北平国立艺专读书时,母亲在雕塑系的姐姐华宜珍为母亲塑的像,十分逼真且传神 。
当时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大师关广志先生(1896-1958年)也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母亲有幸尊拜关先生为师,她恭恭敬敬向关先生学习,看他画示范,研究他的作品,获益良多 。
1980年举办《关广志遗作展》时,母亲鼎力协助,对此,关先生家人多次表示由衷的感谢 。而这件事母亲从未向我们提及过,可能是觉得回报师恩是在所不辞的事,这就是母亲的为人 。
关广志先生
自踏上建筑美术的道路,母亲遇到的一个大难题是:建筑物造型复杂,透视和结构严格准确,建筑画难免过于理性、过于呆滞、过于拘谨 。如何突破这一难题,形成自己建筑画作的独特风格呢,母亲为此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 。
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和外语水平,母亲常常读书到深夜,往往是我们睡了一觉,睡眼惺忪地看到母亲还在灯下看书、念外语,而父亲每每在一旁陪伴着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