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竟能做盔甲,而且效果拙劣,日本最清楚了

明朝洪武元年(1368),开基建国的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甩开膀子施行一样治国大招:全民种棉花 。
自此以后,满目疮痍的大明全境,到处都是这般折腾:全国五亩地以上的家庭,至少家家种半亩棉花 。朝廷特派的官吏走遍各省,挨家挨户教着种 。种的好的家庭重奖,敢不种的却要坐牢 。效果更立竿见影:元朝时还是奢侈品的棉花,从此产量暴涨,棉衣棉布更是走进千家万户 。一穷二白的大明经济,硬是被霸气带动起来 。不过连朱元璋自己都没想到的是,这个奇葩国策不止“富国”,而且还“强兵” 。
随着棉花产量激增,外加棉纺工业的日益红火 。软软的棉花,竟成了明清两朝军队的新宠,潜移默化的催生了一场装备革命,在之后五百多年的战争里扮演了重要角色 。尤其惹眼的,就是一款火速风靡的盔甲:棉甲 。
一:防护强大的棉甲
棉花能用来做盔甲?这件事,七十年前抗日战场上的老兵们,就很有发言权 。
那时的敌后抗日游击队,常喜欢用一种叫“棉被桌”的神器:三床以上的棉被浸湿,棉被间铺好土,捆到倒扣的八仙桌上,就能硬接五十米外的日本步枪子弹 。八路军老兵郭进财更证实:顶着“棉被桌”被子弹打中时,会“感到背部遭受了一下痛击”,“(子弹)停留在距离他背部十厘米的地方” 。棉花,就有这救命的防护力!
其实,以棉花为材质的棉甲,元朝时就已出现 。待到明代棉纺生产突飞猛进,棉甲的工艺也更成熟,以《涌幢小品》记载,把七斤棉花浸透踏实后,包裹上铁片缝进夹袄,外面用铜钉固定布面,一件棉甲就能制成 。精锐骑兵部队,更有棉花包裹铁丝网牛皮,形成多层防御的“暗棉甲,”比起宋元年间各式铁甲来,堪称成本低廉,迅速装备部队 。
而性价比更高的,却是棉甲的防御效果,尤其擅长防御冷兵器 。隆庆年间,明朝名将马芳,率领部下对鞑靼发起“捣巢”战役时,麾下的精锐都是清一色的“暗棉甲”装备,杀得鞑靼“边外野草尽烧” 。明末崇祯年间,争议名将袁崇焕在广渠门浴血阻击后金八旗时,身穿“暗棉甲”的他全身多处中箭中刀,却是“重甲难透”,靠这强大防护熬过恶战 。
甚至,就是在明朝覆灭前夜,周遇吉统帅的装备各式棉甲的京营部队,依然可以先在杨柳青血战里硬杠清军八旗,然后在宁武关以数千孤军阻击数十万李自成农民军,杀得李自成一度差点撤退 。看似软软的棉花,从明初到明末,都是明军战场上重要的防护加持 。
而多次体会到明朝棉花防护威力的,更有一个古代中国的“老邻居”:日本 。
二:灭倭战争里的奇效
早在明初年间,装备棉花的明朝沿海“备倭军”,就曾多次痛击来犯的日本倭寇 。可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倭寇手中的一样新武器,却叫明军的棉甲多次吃了血亏——鸟铳 。
在完全吃透了葡萄牙火绳枪技术后,拥有精良鸟铳的倭寇,杀伤力也立刻升级 。以《筹海图编》等资料记载,倭寇不但射术精准,鸟铳的射程与破甲能力更是极强 。穿着棉甲的明军,一度在东南山地里,对上倭寇就变活靶 。以至于一听到倭寇鸟铳响,好些部队就连忙逃 。
在连续吃了血亏后,许多忍够了的明军将领们,也是不停开动脑筋 。特别是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更找到了一个新办法——继续用棉花!
棉甲都不顶用,戚继光怎么办?他的办法叫“刚柔盾”:木盾牌外钉上牛皮包裹的三斤棉花,四周盖上布袋装的五斤棉花,然后用油厚涂,一个造价高达五两白银的“刚柔盾”就诞生了 。但别看这东西价格贵,一只盾造价五两白银,作战却十分强大,四五十步外足以扛住倭寇鸟铳,而且是“屡实无失”,防护效果简直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