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下关考古新发现疑为明代税关遗址



考古现场
“下关的关,就是税收机‘关’演化而来” 。目前,南京文物部门正在对热河路西侧的一块工地进行考古 。在600多平方米的探方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古井、古砖垒砌的房址、烧黑的木桩……从目前的考古情况可以判断,明清时期,这里是江漫滩,而且有临水建筑 。原鼓楼区文化(文物)局长赵志刚向现代快报采访人员表示,根据考古现场以及史料推测,这里可能是明代负责来往船只税收的遗址 。不过,仍需进一步认证后再下最终结论 。现代快报采访人员 胡玉梅
考古现场
明清两代多层房基相互叠压
热河路西侧,蓝色的铁皮围挡内便是考古工地 。两个多月前,考古部门就进入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这块地的“前世今生”也慢慢浮出水面 。
现代快报采访人员发现,这是一个东西向的工地,被切割成很多个探方 。最东面的考古探方,似乎是刚开始不久,露出大量的淤泥 。往西走,就看到城砖、青石条垒砌的基础,这些基础纵横交错,上下叠压 。
细细看去,城砖有大有小,有的城砖和明城墙上的城砖相似,有的则是清代的 。“这些应该是房子的基础,因为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有房子,而后代不知道前代有房子,所以出现了房基相互叠压,又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现象 。”专家介绍 。
七八米深的“防护堤”现身
在高高低低的考古探方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两道从地下七八米深处往上垒砌的“堤坝” 。“堤坝”中间都是水,可以看到碎瓦砾,还有很多贝壳屑 。
“大坝”一东一西,相距10多米,看上去比较壮观 。东边的“堤坝”呈丁字形,最下方是一根根木桩,木桩的直径约20厘米 。木桩的上方,是各种石头,这些石头比碗口大,一层层垒砌,一直到接近路面一两米处,变成了青石板,似乎是为了行走方便 。
东西两“堤坝”中间,竖立着一根根木桩,这些木桩深入地下,浸泡在水中 。西边的“堤坝”用彩色塑料布遮盖着,看不真切 。“这应该是拦水坝,这两处堤坝,应该是防护堤 。”赵志刚说,从考古开始到现在,他一直关注着这一处的考古,“这里就是古河道,古河道的下边都是淤泥、流沙层 。据史料记载,古代时,这一带江水漫滩、水道密布,所以出现了防护堤 。”
木桩烧焦,当年这里或曾有火灾
再往西走,依然可以看到路基、排水沟等建筑基础 。最西边,还有一口直径一米左右的青砖古井 。虽然历史久远,井中的井水依旧清澈 。古井旁边,还有几个灰坑,疑似地窖 。
从古井到防护堤一线,都可以看到木桩 。有的木桩七八米深,有的露出地面二三十厘米 。细细看去,每根木桩都有被烧焦的痕迹 。其中多处探方壁上,还有泥土被烧成红色的痕迹 。
“你看,这些木桩肯定都被大火焚烧过 。”赵志刚剥开最外层,焦黑的木炭落在手里 。这里的木桩为什么会被焚烧?有可能是曾经发生过一场无名大火 。
专家推测
【南京下关考古新发现疑为明代税关遗址】这里是明代船只
税收部门“瓦屑坝”?
“下关的关,就是税收机‘关’演化而来 。下关地区自民国前,距皇城和城市中心比较远,靠近长江 。因为水多,船只大批集中,形成各种市场 。人多了需求也多,茶楼酒店、小旅馆、小饭店林立 。江面上官船、漕船、贡船、渡船来来往往,各种商船更是频繁出入,政府于是设关收税,什么抽分、关、局全来了 。”赵志刚找出了明代狮子山的古地图,他向采访人员表示,当年从狮子山上应该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江边船舶桅樯林立、江中满江帆船往来穿梭,天妃宫、静海寺、龙江关金碧辉煌,水马绎、龙江船厂、宝船厂………一派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