涯木鱼

涯木鱼【涯木鱼】涯木鱼,是民间曲种,用客家话(广东廉江称涯话)演唱的一种说唱艺术 。
基本介绍中文名:涯木鱼
类型:民间曲种
性质:一种说唱艺术
流行地方:广东廉江市北部
简介涯木鱼,是民间曲种,用客家话(廉江称涯话)演唱的一种说唱艺术 。流行于广东廉江市北部及广西博白一带 。历史源流与沿革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中原一带佛教广为流行,僧尼越来越多,他们又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徭役,这就使封建王朝与寺院之间在经济利益上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至唐武宗时,禁断佛教 。为了谋生,不少僧尼便利用寺院中的俗讲,击木鱼到民间化缘 。从此,寺院中的俗讲传到民间,并逐渐形成一种吟诵体说为宝卷,或称之为木鱼 。唐“安史之乱”后,客家先民南迁于福建赣州、福建汀州、广东梅州一带;明万曆年间,再迁到粤西与广西交界一带(据林氏族谱志) 。中原宝卷也随之传人 。清乾隆年间,随着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客家民歌已频为流行 。但民歌只唱不说,要演唱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民间典故、故事就难以表达 。加上受当地採茶戏、木偶戏的影响,他们便从中原传人的宝卷音乐中,吸取其节奏、韵律和艺术特色,并与当地的客家民歌糅合,逐渐形成一种既有民歌特点,又不乏木鱼韵味的涯木鱼 。涯木鱼的唱腔初时在每句客家民歌的后面,按上、下句加上一个固定俗成的佛教音乐作接腔 。偃木鱼也没有自己的固定曲目,人们在工余饭后,参照採茶戏、木偶戏的本子,击木鱼或敲竹板作自娱性质的演唱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曹按杀子救亲娘》、《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乾隆皇下江南》等 。到清鹹丰年间,廉江市长山镇三富村木匠林端章,人称木匠六,他熟知典故,通晓音律,酷爱唱涯木鱼 。他白天给人当木匠,晚上经常一唱到天亮 。据说,他说唱不需本子,出口成章,且声情并茂,吸引不少听众,有些人还为他準备夜餐或送钱物 。由于他当木匠到哪里就唱到哪里,还培养了不少说唱才人,加上演唱涯木鱼可为谋生手段,演唱者就不断追求艺术的提高 。他们在演唱中吸收当地戏曲和外地曲艺的演唱艺术特点,对涯木鱼音乐结构、演唱表演形式行革新:一是把原佛教音乐的接腔,按音律配上以示好意头的客家方言:“金猫叼鱼来;猫等饭,一对鸳鸯追凤凰”作拉腔 。二是由过去一人演唱发展为二人演唱(一主唱,一配唱),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独具一格的民间说唱形式,并世代承袭下来 。涯木鱼,盛行于清末民初 。由于当时政治腐败,连遭旱灾,民不聊生,不少民间艺人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好利用涯木鱼这种说唱艺术到处说唱,博取施捨,以求谋生 。有些乞丐见唱木鱼求得钱粮颇丰,也学唱木鱼 。当时,廉江市塘蓬圩以其交通方便、经济发展快而成粤桂边贸重镇,是这一带客家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那时,塘蓬圩及瑞坡、下江、石水、黄屋等附近农村,几乎每日可见卖唱偃木鱼的艺人和行乞者 。因此,人们曾把涯木鱼喻为乞食调 。廉江市石岭镇勒塘村的民间艺人豉油桶(绰号)和广西博白县的大星光(绰号),他们说唱民间故事或演唱自己创作的带有讽刺、警世,或鞭挞坏人丑事的曲目,如《鲤鱼上沙滩》、《懒姑娘》、《光眼昌》、《孙文起义》等 。有时他们则串街过巷,挨家逐户卖唱 。演唱内容,是艺人适其时节,观察家庭或店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写曲讚颂于人,如《华茗茶庄》等 。这时期的涯木鱼真正有了自己的本子和民间职业艺人,流行日盛 。由于演唱侄木鱼的民间艺人大都是贫困农民,没有文化 。官坤商贾都把涯木鱼鄙为乞食调,加以歧视、冷落,严重妨碍了它的传承发展 。解放后,各级政府对涯木鱼十分重视,多次组织陈绍典、梁雁、林举汉、孙惠光、钟其杰、林经兴等对涯木鱼这一民间曲种进行挖掘、整理、改革 。对其每句的接腔配以新词 。即由原来“金猫叼饭来,猫等饭,一对鸳鸯追凤凰”改为“金牡丹儿哪,金牡丹,一鸳鸯追凤凰” 。以取其意,并加以民乐伴奏 。其次,对其音乐结构进行改革,打破原来固定模式,保留其音乐韵律和特色,增强表演力 。其三,移植、改编和创作一批新的曲目,如《黄娇珍》、《穿山引水灌良田》等 。组织业余演唱团队多个,经常活动在当地农村 。不少女性参加了演唱,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涯木鱼又重新繁衍,对社会的宣传教育,活跃(民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涯木鱼正式登上舞台演唱,是从1957年开始 。当时廉江市河唇镇莲塘口村农民钟士发创作并演唱《社会主义是条黄金道》,曾参加湛江地区、省文艺汇演,并获奖 。从此,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 。文化馆、站注意对涯木鱼的创作、演唱活动骨干的培养,使其演唱质量不断提高 。在廉江市文艺汇演的舞台上,涯木鱼都与其他文艺形式争艳斗丽 。由肖宽兴作词、林举汉谱曲的《王母寻宝下廉江》获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花会银奖 。由李刚、肖宽兴作词、孙惠光谱曲的《运河情思》获湛江市首届红土艺术节一等奖 。音乐结构涯木鱼的唱词,通俗易懂 。其结构基本是传统民歌的七字句,四三格式 。每段唱词分上下两句,尾音按客家话音上仄下平 。根据内容需要,每段中间可以插白 。每句唱词后面分别加上一个固定俗成的接腔 。这个接腔,现在民间流传两种唱法:一是上句为“金猫叼鱼来”,下句为“猫等饭,一对鸳鸯追凤凰”;二是上句为“金牡丹儿哪”,下句为“金牡丹,一对鸳鸯追凤凰” 。不管哪种唱法,其接腔的音乐、节奏都是相同的 。它只起衬腔的作用,不影响整段唱词的意思表达 。这也是因涯木鱼是合流而成的独特风格所在 。涯木鱼的音乐属小调式 。音乐结构基本上按传统民歌唱法,按字行腔 。上句曲强拍起唱弱拍收,加接腔;下句由弱拍起唱强拍收,加接腔 。上句唱词占时值四拍,下涯木鱼音色优美,节奏明快,演唱起来悠扬顿挫,充满民歌风格,宜作抒情、叙事性说唱 。表演形式偃木鱼原是串街过巷卖唱,到人家的家门口、铺门前,站定即可演唱 。或到村、 圩和民众聚集场所,画地为台也可演唱 。建国后才登上舞台 。演唱侄木鱼,一般是二人,分主唱和配唱 。主唱者根据唱词按字行音;配唱者负责敲板接唱接腔,两人密切配合 。但也可一人演唱,建国后又发展多人演唱 。表演动作简单,重在表情,靠唱功动人 。原来演唱只有竹板击节,没音乐伴奏 。建国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运用二胡、笛子等民乐伴奏,使其更加动听 。道具服装演唱涯木鱼道具:(1)击乐木鱼或竹板 。木鱼是佛教法名,木製,刳木为鱼形,中间凿空洞,叩之作声 。演唱者边击敲边唱 。后来,为了方便改用坚实竹板两块,每块长约20厘米、宽约5厘米,各穿两孔,用绳牵住敲击作声,以示节奏 。(2)学奏乐多用二胡、笛子、杨琴、三弦等民乐伴奏 。演唱涯木鱼的服装,原没有什幺要求,艺人日常穿着什幺就是什幺 。建国后,为配合舞檯灯光,使其更加美化 。根据演唱的内容和人物,服装已是多姿多彩 。代表人物林端章(1878—1943),广东廉江市长山镇三富村人,人称木匠六(绰号长肚六) 。据三富村林家才和山心村钟贞敏(70岁,林端章外甥)口述,林端章从小喜爱音乐,聪颖过人,18岁学木工,且工艺精湛 。他白天当木匠,晚上给人们唱偃木鱼,经常唱到天亮 。由于他游历颇广,熟悉典故,据说他唱涯木鱼不需本子,出口成章,声情并茂,听引了不少听众,他演唱的曲目多为历史典故,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长安杀子救额娘》、《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乾隆下江南》、《五鼠闹东京》、《红边月》等 。他唱《三国演义》,一个月也唱不完 。由于他当木匠走哪里就唱到哪里,既扩大了涯木鱼影响,又培养了大批说唱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