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绒


漳绒

文章插图
漳绒【漳绒】漳绒是江苏省丹阳市的地方传统丝织品之 。是以绒为经,以丝为纬,用绒机编织,使织物表面构成绒圈或剪下成绒毛的丝织物,可用作服装、帽子和装饰物等 。因起源于福建省漳州市,故名“漳绒”,亦称“天鹅绒” 。2007年南京汉唐织锦艺术研究所申报的天鹅绒织造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天鹅绒织造技艺被录入丹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汉唐织锦研究所所长殷志聪、丹阳春明漳绒厂厂长戴春明成为天鹅绒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基本介绍中文名:漳绒
非遗级别: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单位1:江苏丹阳市春明漳绒厂
申报单位2:南京汉唐织锦艺术研究所
简介漳绒,明清两代最为兴盛 。有花漳绒和素漳绒二种 。花漳绒是指将部分绒圈按花纹割断成绒毛,使之与未断的线圈联同构成纹样;而素漳绒则其表面全为绒圈 。一般漳绒用蚕丝作原料或作经线,以棉纱作纬线,再以桑蚕丝(或人造丝)起绒圈 。织造时,每织四根绒线便织入一根起绒桿(即细铁丝),织到一定长度时即在机上用割刀沿铁丝剖割,即成毛绒 。毛绒如何起是依纹样设计 。构成织物的纹样有两种形式:一是绒花缎地、即漳缎;一是绒地缎花,即漳绒 。其特点是少有织地,有单、双色,或嵌金银线 。
漳绒

文章插图
清·五蝠捧寿雕花漳绒漳绒,明代已有大量生产,是中国传统织物之一 。有花、素两类 。素漳绒表面全部为绒圈,而花漳绒则将部分绒圈按花纹割断成绒毛,使之与未割的绒圈相间构成花纹 。使用桑蚕丝作原料也可用桑蚕丝作经,棉纱作纬交织的地组织上,以桑蚕丝或人造丝起绒圈 。织造时每织四根绒线后织入一根起绒桿(细铁丝),织到一定长度时(约20厘米左右),即在机上用割刀沿铁丝剖割,铁丝脱离织物,则成毛绒 。此毛绒根据纹样的设计,就能使纹样清晰地显示在缎面上,并有光泽 。构成织物的纹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绒花缎地,即漳缎;一种是绒地缎花,即漳绒 。有单色和双色之分,富丽华贵,可做秋冬衣料或高级沙发套、窗帘等 。追溯历史作为一种传统工艺,漳绒是在元代着名的“丝绵里”剪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明代大量生产,并销往日本、葡萄牙、荷兰、新加坡等地,尤受日本人喜爱 。漳绒逐渐从“织素”发展为“起花”、“割花” 。且渐趋完美 。
漳绒

文章插图
清·绿地折枝菊花纹漳绒清初,织漳绒者分布于漳州东门外一带,有商人包泳设铺专营 。清中叶,上自皇帝、士大夫,下至地方仕绅都用漳绒,并定作贡品 。製品有龙袍、宫衣、马褂、帐楣、桌巾等 。漳绒在清鹹丰以前一直是漳州的贡品,驰名全国,当时“优伶皆用青色倭缎、漳绒等缘衣边间,以为美饰”,“羽毛纱缎,堆光漳绒一衣三费,动需百镪一流(即一两),视布帛如粪土矣 。时兴绒织袍,价逾数倍,人争购之” 。当时,曾妲为织绒好手 。漳绒自明代传到南京后,经加工创新,发展成南京独有的雕花天鹅绒 。太平天国起义,漳绒名师艺工纷纷避乱江浙 。清末,政府腐败,漳州的桑林被砍伐开荒,丝料日趋紧缺,老艺人相继亡故,漳绒渐趋衰微 。仅余睐仔和曾河二位织绒艺人 。1929年(民国18年),漳州为恢复漳绒生产,创办工读学校,聘请名艺师王铭传授织造技术,但宏愿未成,王铭亡故 。民国18年(1929年),漳州工读学校曾经聘请一位70岁的老艺人,打算织造漳绒 。但是在织机配好后,老艺人未及传艺而遽然逝世,古老的漳绒生产自此在漳州绝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