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镇


大朗镇

文章插图
大朗镇大朗镇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位于东莞市中南部,南达深圳47千米,北距常平铁路口岸7千米 。大朗镇总面积118平方千米,辖12个社区和16个行政村 。镇中心位于北纬22°58′,东经113°52′ 。大朗镇内有大朗荔香湿地公园和凤山农业科技园两个旅游景点 。
【大朗镇】2010年全镇生产总值135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291亿元,全镇出口总额比2009年增长28%;2010年底各项存款余额18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亿元,财政总收入18.8亿元 。截至2013年,大朗镇户籍人口6.7万人,常住人口32万人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大朗镇
外文名称:Dalang Town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广东东莞
下辖地区:12个社区和16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金朗大道
电话区号:0769
邮政区码:528244
地理位置:东莞市中南部
面积:118平方千米
人口:户籍人口6.7万、常住人口32万(2013年)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着名景点:文光庙、荔香湿地公园、凤山农业科技园等
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火车站:大朗镇站、东莞站、东莞东站、松山湖北站
车牌代码:粤S
历史沿革大朗古时因盛产蓢草(芦蒸的俗名),故名曰“大蓢”,后便于书写,遂将“蓢”写成“朗” 。
大朗镇

文章插图
晋鹹和六年(331年)至南北朝梁朝(551年)的古代版图中已有大朗,以东的黄屋国(现水口村)一度是安怀县治、东官郡治,立过怀安侯国 。据《东莞县誌》记载,明代大朗大部分属文顺乡第三都,部分属思德乡第九都,清代大朗大部分属京山司第三都,部分属缺口司第九都 。民国初属东莞县第三都(后于1933年撤改为东莞县第三区) 。1945-1949年属新第三区,建国初期属第一区、第二区 。1953年土改完成后,大朗成立第四区人民政府 。1958年成立大朗人民公社 。1958年9月大朗人民公社成立后,管辖区域称生产大队 。1983年撤大队改称乡,改公社为区公所 。1987年撤区改镇 。1987年大朗撤区建镇后,各大队改称管理区 。1998年各管理区改称村 。2004年开展“村改居”工作,部分村村民委员会改称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8年3月成立新型社区长富社区居民委员会 。行政区划截至2013年,大朗镇下辖12个社区和16个行政村 。镇政府驻大朗镇金朗大道 。
大朗镇下辖社区(村)
大朗社区大井头社区长塘社区黄草朗社区佛新社区求富路社区屏山社区巷头社区圣堂社区巷尾社区竹山社区长富社区高英村蔡边村沙步村佛子凹村石厦村黎贝岭村水口村松柏朗村水平村松木山村杨涌村犀牛陂村新马莲村洋乌村洋坑塘村宝陂村-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大朗镇位于东莞市中南部,东接常平镇,南连黄江镇,西南靠深圳市宝安区公明街道办,西邻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与大岭山镇,东北与寮步镇、东坑镇接壤 。大朗镇总面积118平方千米 。镇中心位于北纬22°58′,东经113°52′ 。大朗镇地形地貌大朗镇全镇地形东北宽,西南窄,状呈桑叶形 。东西相距从大井头边境至西南犀牛陂边境长有16千米,南北相距从高英边境至石厦仙村边境宽12千米 。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偏高,东北部低,属丘陵地区,海拔在6-250米间,最低处在水口排站和沙步土地坑砖窑处,海拔标高只有6米 。东南部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山岗,形成一幅天然屏障 。气候条件大朗镇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靠近南海沿岸,受季候风影响,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22℃以上,无霜期339天,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 。雨量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总雨量的83% 。水文大陂海发源于莲花山东麓的大坑洞,经平埔、金狮洞南侧茅田与颜屋两水汇合,流入水牛湖,经犀牛陂后段流至宝陂前,向东流至松木山金鸡山大坑洞 。河流发源于黄江镇南门山塘,经过竹山下长龙下流洞北转流到黄牛埔 。水库引水经黄江墟、仙村、其南冚岭、坳厦、油塔岭、石龙岭,流过莞樟公路桥(蚬壳海桥),向北流经沙步红花岭、龟龙山、长岭,流入土地坑,汇合大陂海河流入常平袁山贝,再向北经横沥镇注入寒溪水(即青鹤湾) 。大陂海由松木山水库排洪闸放水,经大陂海河道向东流经联桥,经德寿庄、校椅围、紫泥墩、乌石岭、木胡头,流过蔡边地段的羊寮、蕉山岭 。另有水陂一条,由莲塘头水库出水,经雄鸡边流过顶水岭侧注入大陂海 。从车水埔至水口地段的鲤鱼岭、白沙墩,经杨涌至沥园河道蜿蜒弯曲,河床浅窄,每逢大雨,排水缓慢,河水横溢 。自然资源水资源大朗镇属丘陵地带,河流较少,主要有大陂海和蚬壳海 。大陂海属大朗地段的长10.3千米 。蚬壳海位于大朗镇东南面,属大朗镇的地段长7.05千米 。松木山水库在1958-1959年建成,集雨面积54.2平方千米,容水量5750万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