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山


荆门山

文章插图
荆门山荆门山在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上有盘亘雄踞的荆门山十二碚,下有银潢倒泄的虎牙滩;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 。
【荆门山】唐朝着名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渡荆门送别》,写出了这种意境和气势:“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行舟” 。
相传在远古时代,由巫山神女峰飞来一头雄狮,由安徽的黄山飞来一只猛虎,它们为争夺山水,咧牙相斗,被夏禹发现,抛出一根铁链把它们锁住,从此,狮虎各踞南北,故俗称“青狮对白虎”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荆门山
地理位置: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红花套镇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峰海拔:139.2m
简介乘船出葛洲坝船闸,顺流而下10公里处,见江南夹岸峭壁千寻,峥嵘突兀,状如虎齿,构成万般奇景妙图,这就是习称“川鄂咽喉”的荆门山,史称“全楚西塞第一关” 。荆门山位于红花套镇北端,跨宜都市与宜昌点军区分界 。山体南北长3km,东西宽2km,方圆约6km 。主峰海拔139.2m 。荆门山地处荆门江南、虎牙江北,上合下开,酷似大门,故称荆门 。此山与对岸虎牙山隔江相望,形成一道长江出三峡入江汉平原的门阙,江岸峭壁千寻,峥嵘突兀,状如虎齿,是历代兵家常争之地,有“楚之西塞”之称 。地质地貌古代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复避荆门而北,横流湍急,悬若千丈,非乘风奋楫,舟莫能进 。晋郭璞《江赋》云:“虎牙磔竖以屹碎,荆门阙竦而磐礴 。”北魏郦道远《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中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南山,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 。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那段文字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荆门山与虎牙山的地形地貌 。荆门山位于长江三峡的东口,上有盘亘雄踞的十二培,下有银潢倒泄的虎牙滩;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 。荆门山共有12峰,历代素称“十二碚” 。十二碚形如馒头,依次排列江边,山峦叠翠、彩云飘渺,别有情趣 。主要景观有荆门十二碚、大仙人桥、小仙人桥、天鹅抱蛋、狮子崖(掉石崖)、三管笔(笔砚经卷)、仙人洞(金象洞)、观音池、凤凰台、悬棺崖(棺材岩)、兵洞(安蜀洞)、荆门石佛、乌龟碑(清朝古碑)、巴蔓子墓等,景点集中分布于南北两端 。荆门山上,有一座天然石桥,倚山横卧,飞跨山涧,形如弯月,十分壮丽,传说观音娘娘路过此地时,见山涧挡住去路,便将拂尘一挥,一道银虹飞架,后人称“仙人桥” 。其实,这不过是大自然的造型巧妙,将荆门山装点得古朴奇观罢了 。提到荆门山,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呢!相传在远古时代,由巫山神女峰飞来一头雄狮,由安徽的黄山飞来一只猛虎,它们为争夺山水,咧牙相斗,被夏禹发现,抛出一根铁链把它们锁住,从此,狮虎各踞南北,故俗称“” 。人文历史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大小战争百余次,秦楚荆门之战、公孙述浮桥拒汉兵、陆逊火烧连营的夷陵之战、梁陈安蜀城之战等着名战事都发生在这里 。历代着名文人在此留下无数诗词和传文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李白的“度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都形象记录了荆门山的地理形胜 。荆门山是古代文人墨客在三峡地区留下诗作最多的地点之一 。欧阳运森的文章《楚西塞山访古》被人教版语文学科初二上学期“诗五首”(李白:《渡荆门送别》)编入教案 。编入教案后的文章标题为《荆门山简介》 。荆门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山,可谓家喻户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