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木群|独守贵州偏远教学点21年的乡村教师潘仲勇:我愿守到这没有学生为止

两间简易的小教室、1个小食堂、1个小操场、20名1年级和学前班的小朋友——这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报京乡松柏村坪玉教学点的一切。
但在这个小小的教学点,在这些小小的孩子眼里,有一个像爸爸一样伟岸的身影,他有着像山间松树一般坚韧的品质。他就是坪玉教学点唯一的教师,潘仲勇。

朱木群|独守贵州偏远教学点21年的乡村教师潘仲勇:我愿守到这没有学生为止
文章插图

潘仲勇正在给孩子们上音乐课。杨转摄
自2000年被分配到这里,潘仲勇就如一个摆渡人,将一拨又一拨的学生送出大山,转身继续坚守。这一待,就是21年。
“再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留下来”
皮肤黝黑,体态微壮,憨厚的脸上总挂着笑容,这是潘仲勇给人的初印象。
2000年8月从黎平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服从分配,只身一人回到家乡镇远县松柏村的坪玉教学点工作,成为这个教学点的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名正式教师。
“那个时候的坪玉,全是泥巴路,从我家到学校大约有七八里路,要走1个小时20分钟。”潘仲勇说,当时的坪玉教学点叫坪玉小学,只有1-3年级,仅有两名代课老师,连个篮球场都没有。
面对这样的环境,20出头的潘仲勇动摇了。这一切都被父亲看在眼里,“松柏是你的家,你都不愿留下来,其他人怎么会留下来……”父亲的一席话点醒了他。

朱木群|独守贵州偏远教学点21年的乡村教师潘仲勇:我愿守到这没有学生为止
文章插图

潘仲勇带领孩子们上体育课。杨转摄
如果说父亲的话让潘仲勇打消了离开的念头,那乡亲们齐心修建教室的故事则坚定了他扎根坪玉的决心。
过去,坪玉小学的教室就是一栋破旧的小木房子。1999年开始翻修,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来帮忙。由于不通公路,只有蜿蜒陡峭的山路,修建教室的一砖一瓦都是村民们从10公里之外的松柏村人背马驮回来的。
“算下来,一户村民要分到4吨的重担。流出来的汗水在路上滴成了两条线,来时一条,返时一条。”潘仲勇被村民们感动了。
从那以后,简陋的教室在潘仲勇眼里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它承载着村民们对教育的重视与期许。在整个乡镇,乃至整个县城,像这样的教学点少之又少。而教学点的存在就是让那些小小年纪的孩子们不用每天走十几里山路,在家门口就能上学。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到这里工作,我热爱这个地方。”当初的代课教师早已离开,学生也走了一波又一波,潘仲勇却拒绝了调往中心小学的工作机会,仍坚守在这里。
“让孩子们踩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在坪玉,潘仲勇不仅有热爱的事业,也遇见了自己的人生伴侣。2002年,在村主任的介绍下,他与朱木群喜结连理。在往后近二十年的日子里,朱木群不仅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后勤总管”。
在教学点,潘仲勇一人负责所有教学任务。朱木群则一人分饰多角,她是食堂厨头灶脑的“厨师”,也是督促学生们勤洗手、讲卫生的生活“老师”。
11点30分是午餐时间。下课后,学生们陆续走进食堂,从桌子底下拉出小凳子乖乖坐好。朱木群舀出锅里最上面的白米饭,添上炒菜一份一份的分发给孩子们。又自然地将锅底的硬锅巴舀到自己的碗里,浇上素汤,待锅巴饭泡软后,与孩子们一起有说有笑的吃着。

朱木群|独守贵州偏远教学点21年的乡村教师潘仲勇:我愿守到这没有学生为止
文章插图

孩子们吃营养午餐。杨转摄
得益于朱木群的分担,潘仲勇减少了许多“后顾之忧”。提起夫妇俩,村民们总是赞不绝口。
在坪玉,留守儿童占了大部分,孩子们更多时候是在潘仲勇夫妇的呵护与陪伴中长大,他们是老师,更像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