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绝望理论


抑郁的绝望理论

文章插图
抑郁的绝望理论抑郁的绝望理论(Hopelessness Theory of Depression)(Abramson, Metalsky& Alloy,1989)认为某些个体具有抑郁的认知易感性,当负性事件发生时,它能增大个体致患抑郁的可能 。
【抑郁的绝望理论】该理论将抑郁的认知易感性(Cognitive Vulnerability)定义为个体在遭遇负性事件时:(1)将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为普遍和持久原因的倾向;(2)推断负性事件将引发其它不好结果的倾向;(3)将负性事件解释为个体自身的无能或缺陷的倾向 。这些负性的认知倾向将使个体陷入绝望,而绝望则被该理论假定为个体产生抑郁的最接近和最直接的原因 。
基本介绍中文名:抑郁的绝望理论
外文名:Hopelessness Theory
简介1989年 , 艾布拉姆森、梅塔斯基和阿伊洛修正了他们1978修正了他们1978年的习得性无助模型 , 并将其称为抑郁的绝望理论 。这一更新的提出了对抑郁的一种特殊的亚类型的解释 , 他们称这种抑郁亚类型为绝望抑郁 。这一模型降低了归因在理解抑郁亚类型中的作用 。他们相信 , 两种基本期望代表了绝望抑郁:(1)高价值结果是不可获得的 , 或高厌恶结果不能避免;(2)个体不能改变情境 。因此 , 该模型中 , 无助成了绝望的一种成份 。虽然这种新模型降低了归因在无助和抑郁形成中的作用 , 但也没有将它们消除 。而且 , 艾布拉姆森等人现在将因果归因看作是导致无助及由此带来的抑郁的几个重要因素之一 。而且 , 虽然不再强调将归因作为抑郁的可能原因 , 但归因的改变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治疗工具 , 可以用于治疗抑郁个体 。尤其是对积极生活事件的内部、稳定和普遍的归因与精神病人无助和抑郁症状的减少是相关的 。有趣的是  , 詹森等人的结果似乎是独立于抗抑郁药物而产生的 。相关研究绝望理论在成人群体中得到了较多研究结果的支持(Haeffel et al.,2008) 。而在儿童青少年中,多数的研究只检验了负性事件发生时,个体归因方式对其抑郁的影响,其结果对绝望理论的假设有完全支持的,有部分支持的,还有不支持的(Abela&Hankin,2008) 。此外,在少数考察了负性事件结果推论与自我推论对抑郁影响的研究中,同样也有完全支持绝望理论(Hankin& Roesch,2005),部分支持(Abela,2001,2002;Abela& Seligman,2000),以及不支持(Abela& Sarin, 2002)的 。Abela和Sarin(2002)认为这种不一致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大多数的研究者只是单独考察了绝望理论中的三种认知方式,而没有考虑三种认知方式之间可能的关係,因而对绝望理论的检验可能不準确,因为只具有某一抑郁认知倾向的个体可能仅在某些分析中表现出负性事件发生后抑郁症状的增加,支持抑郁的绝望理论,而在另一些分析中则可能会与绝望理论相牴触 。鑒于此,Abela和Sarin提出了一种兼顾绝望理论中三种认知方式的假设———最弱联结假设(WeakestLink),该假设将绝望理论三种认知方式中最具抑郁倾向的认知方式作为个体对抑郁易感的因素 。按照最弱联结假设,研究者在检验绝望理论时,应该:(1)评价所有三种认知方式;(2)使用儿童青少年最具抑郁倾向的认知方式来确定每个被试抑郁易感的程度 。Abela等人套用最弱联结假设在儿童青少年中的研究得到了支持绝望理论的较为一致的结果(Abela& Hankin,2008),但其研究仅限于西方样本 。在一项加拿大和中国高中生抑郁认知易感的研究中,Auerbach,Eberhart和Abela等人(2010)发现作为认知因素的知觉控制在加拿大被试中能显着调节负性事件对抑郁的影响,而在中国被试中则没有这一显着性 。Auerbach等人认为这可能反映了加拿大与中国青少年在抑郁病因上与文化相关的差异 。鑒于Abela套用最弱联结假设只在西方国家的儿童青少年中检验了抑郁的绝望理论,因此,本项研究意在使用个人特质研究法的追蹤研究範式,依据最弱联结假设检验绝望理论在国内儿童群体中的适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