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短篇小说 偶遇

偶遇(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短篇小说)【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短篇小说 偶遇】偶遇(An Encounter),收录在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1941)在191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 。
基本介绍书名:偶遇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
原版名称:An Encounter
类别:短篇小说
首版时间:1914
故事内容一群学生因为学校教育过于死板,打算逃学,于下每人存够六便士,约好早上十点钟在运河桥碰头 。他们付钱搭渡船过利菲河,买一些饼乾吃吃喝喝 。下午回家时,在路边看到一位老人,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拿着拐杖 。他告诉这些学生“人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无疑是童年的学校生活,他愿不惜一切代价换回青春时光 。”他又问“有没有读过汤姆斯?莫尔(ThomasMoore,1779-1852)的诗,史考特爵士和林登勋爵(LordLytton,1803-1873)的作品 。”老人又问他们谁的女朋友比较多,马赫尼说自己有三个,第一人称“我”这位主角则没有 。马赫尼不客气地问老人,“你自己有几个?“那人依旧带着微笑说,”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时就有一堆爱人了 。“老人开始聊起了女孩,说她们全是可爱的 。男主角听得不耐烦,突然站了起来,假装整理鞋带,并向他告辞 。这时他故作镇定,其实是心跳加快,害怕被他抓住脚踝 。写作背景短篇小说《偶遇》来源于乔伊斯少年时期的一次真实经历 。乔伊斯将这次冒险经历再现于这篇小说中 。小说描写了渴望逃离学校枯燥生活的“我”和同学一起逃学,想经历某种奇遇,作一次短程旅行 。“我”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使得“我”经常有一种胜人一筹的感觉,但同时,“我”所有的知识和认识都来自书本,由此带来的无形的优越感在面对现实时就会变得支离破碎,这也促使“我”迫切地想逃离 。最后“我”决定採取行动,目的地是“鸽子房” 。实际上,在“我”心中,这是一个代表纯洁和美好的地方 。在这次冒险的计画、出行和最终失败的 。作品赏析乔伊斯有洞悉人物灵魂的能力,他对人物的精準把握几乎无处不在,而且总是能够细腻的将这些人物画出来 。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乔·迪伦 。他在一开篇出场,仅在开始的几段出现,随后再也没被提及,然而,在整个故事中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这次冒险以及由此引起“偶遇”的前提 。乔·迪伦让孩子们了解荒蛮的美国西部,带领孩子们玩激烈的印第安对阵游戏,并且总是能够跳起胜利的舞蹈,他是一种“野气”的存在,他的行为和性格对伙伴们包括叙述者“我”在内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乔伊斯寥寥几笔就出神入化地刻画出了一个孩子王的形象 。“我”对这个人物是仰慕的,仰慕他的勇敢、他的影响力 。但实际上,乔·迪伦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处于压抑和闭塞的环境中,学校里气氛沉闷,教会的压制无所不在,他的淘气和狂野是对这种压制的本能反抗 。而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他是屈服和服从于这种压制的 。他并不嚮往真正的冒险,绝对不会把这种“冒险”付诸实施,在现实中他反而是一个称职的教堂跑腿,他的理想是做一名真正的教士 。故事中的“我”显然无法看到这一点,只是理想化地将乔·迪伦看作这个充满压抑的社会的拯救者,一个勇士,因为小伙伴们都崇拜他 。“我”其实是一个特别敏感的人物,我热爱读书,渴望自由,渴望勇敢,比如做好冒险计画后,“我”一晚都没睡好,第二天一早又是第一个到达约定地点,而其实“我”的内心是害怕的 。“我”想用真正的冒险来证明自己的勇敢,证明自己其实是优于乔·迪伦的 。乔·迪伦虽然在故事的第三段之后就看似销声匿迹了,其实却是在无形中一直照应着我所有的行动和表现 。乔·迪伦是一个铺垫,是一个伏笔,是一个推动,对于整个冒险,他没有直接参与,但绝对不可或缺 。有了之前的铺垫,冒险已显得势在必行 。在冲突中,“我”打算和利奥·迪伦及马赫尼一起去冒险 。“我们”攒好了钱,找好了应付学校的藉口,计画好了出行的路线,完成了计画的第一步 。“我”对此显得异常兴奋,但第二天,冒险的当天,利奥·迪伦却没有按约定出现,这似乎已经预示了这次冒险的失败 。“我们”的目的地是鸽子房 。冒险开始了,“我们”经过了厂房、运河,坐了船,进了港口,似乎很顺利,可因为“我们”太累了,时间又太晚了,无法继续前往鸽子房,于是只好终止冒险 。冒险似乎失败了,但是所谓冒险,本来就应该包括许多未知因素,事事不出预料,就不是冒险了 。“我们”从冒险途中折回,这是这次冒险的终结,同时又是偶遇和由偶遇带来的又一次冒险的开始 。“我们”遇到了一个奇怪的老头 。他一开始表现得很开通,吸引了不愿被传统和规矩束缚着,同时因为冒险没完成有些失落的“我” 。但是后来,他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古板、刻薄、残酷,甚至有些变态地打击青年人的感情,并且兴奋地讲了很多对付青年的狠毒手段 。这个奇怪的老头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当时都柏林的宗教 。这个老头的所作所为就是一方面诱使人们作恶,另一方面又做好準备对此进行严厉打击 。乔伊斯无畏地对当时宗教人士这种表面正派、暗地里却阴暗的、有些变态的心理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同时,在“我”和老头的较量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可鄙之处 。之前“我”觉得自己和马赫尼不是一类人,“我”爱读书、有知识、有思想,而马赫尼只是一个贪玩的、不会思考的孩子 。“我”认为自己优于马赫尼 。可当“我”惧怕地逃离,叫着“墨菲”奔向他时,“我”发现了自己的虚伪和自以为是,发现了马赫尼的单纯、野性和直率有多幺珍贵 。“我”所认为失败和终止的冒险实际上在这里得到了完成 。现实使“我”构建的“梦幻”轰然倒塌,也许“我”会是另一个“乔·迪伦”,也许还会有更多的“乔·迪伦”融入这个他们憎恨、反抗、渴望逃离,却最终屈服、麻木生存的社会 。作者简介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爱尔兰诗人、作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尤利西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芬尼根的守灵夜》和《都柏林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前三部作品均入选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一百本优秀英文小说” 。乔伊斯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欧洲各地,靠教授英语和写作餬口,晚年饱受眼疾之痛,几近失明 。但他一生坚持文学创作,终成一代巨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