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歌 宋诗( 二 )


宋代诗歌 宋诗

文章插图
中兴期南宋前期﹐抗敌﹑北伐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的大量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範﹐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 。以陆游为代表的中兴诗人﹐纷纷从江西诗派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风格 。陆游的“从军乐”﹑杨万里(1127~1206)的“诚斋体”﹑范成大(1126~1193)的田园诗﹐均能独自网开一面﹐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除爱国﹑抗战之外﹐农村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共同题材 。诗歌语言也开始趋于通俗﹑自然和口语化 。杨万里的“活脱”﹐陆游的平易﹐范成大的明白如话﹐包括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诗歌的平直质朴﹐均使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与前几个时期以及唐诗的不同面貌 。飘零期南宋后期﹐再也没有出现比较重要的诗人 。先后活跃在诗坛上的“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为诗宗贾岛﹑姚合﹐重新走宋初的沿袭晚唐诗风的老路﹐虽也写出一些清新可读的作品﹐但总的来说﹐宋诗也如当时的政局﹐已是风雨飘摇﹐每况愈下 。直至宋末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以血泪凝成的正气歌留名汗青﹐宋诗才最后迸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
宋代诗歌 宋诗

文章插图
飘零期——文天祥宋诗特点“以文为诗”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 。“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 。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徵﹐有着深刻的时代根源 。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 。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 。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徵 。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 。所谓某人好议论﹐主要就是由这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促成 。理趣与宋诗议论化相关的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 。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像中的人生哲理 。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 。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多出于理学形成之前而哲学思想自成体系的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陈师道之手 。如苏轼的《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蹤﹐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 。”即源于《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偈颂 。前所未有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 。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 。如北宋末吕本中(1084~1145)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 。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 。至于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着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繫 。宋诗评价关于宋诗的评价 , 自南宋严羽《沧浪诗活》起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直至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尊唐”与“崇宋”两大派系 。大抵唐诗主情致﹐宋诗重理性﹐从艺术的角度看﹐宋诗不少作品缺乏形象性﹑音乐美﹐感染力不强﹐是它的缺点 。从文化史的立场上讲﹐宋诗在唐代诗歌格律完备﹑意象纯熟﹑臻于顶峰的情况下另闢蹊径﹐为近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榜样﹐是它的成功之处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 , 唐诗、宋诗(词)作为两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 灿烂着中国的文化领域 , 同时 , 又备受文人们的争议 , 从诗歌的写作背景 , 到诗歌的谋篇结构、锤词鍊句、修辞用典 , 都是人们热爱和攻击的目标 。抛开思想观念及出发点的考虑 , 见仁见智 , 针对诗歌本身的争论毕竟是有益于诗歌自身发展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 , 张毅先生的《20世纪唐诗宋诗之争》 , 不仅综合、罗列了别人的观点 , 更明白无误地摆明了自己的观点 , 可谓不卑不亢 。唐宋之争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唐与宗宋的问题 , 主要指的是在古典诗歌创作当中是向唐人学习还是向宋人学习 。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在古代 , 特别是宋代就开始了 , 一直到清代 , 一直到近代 。这在当时学诗的人当中 , 是有着很现实的实际意义的 。历代的唐宋诗之争 , 或者是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 , 实际上并不存在着说唐诗好不好的问题 。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涉及的一个问题 , 就是说唐以后的古典诗歌宋诗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来看 , 李白、杜甫、苏东坡、黄庭坚 , 前两位诗人是唐诗的代表 , 后两位诗人是宋诗的代表 。实际上 , 宋诗是唐诗之后中国古典诗歌的另外的一种典範 , 所以宋以后学习诗歌创作的人 , 不是入于唐 , 就是出于宋 , 没有其它的 。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最后涉及的问题 , 就是说宋诗是不是也有它独立存在的价值?陈衍实际上是“同光体”宋诗派的在理论上和创作上的一个代表人物 , 他提出的几点内容对我们后来的宋诗研究都影响很大 。比如说一个观点 , 就是所谓的“三元说” 。“三元说”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最主要的是“三元”:一个是“开元” 。开元十五年左右 , 是盛唐诗歌形成的标誌 , 盛唐诗歌形成的标誌就是所谓的“声律与风骨兼备” ,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高峰;另外一个是“元和” 。“元和”实际指的是中唐 , 就是白居易、元稹 , 还有韩愈 , 还有孟郊 , “韩孟诗派” 。有一句话叫“诗到元和体变新” , 它出现了很多变化 , 这种变化对后来的元和诗歌的发展、对后来的宋诗都有影响;宋诗发展的高峰是北宋的元佑时期 , 就是苏、黄为代表的“元佑” , 也就是“三元说”中的第三个“元” 。“三元”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 , 在这“三元”当中 , “元和”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陈衍提出的第二点很有影响的观点是 , 他主张“学人之诗” 。唐诗是“诗人之诗” , 而宋诗是“学人之诗” , 这个“学人”就是学者 。这一点 , 也是宋代的作家和唐代的作家不一样的地方 。我感觉到宋代作家的人文修养、文化修养 , 甚至包括艺术修养 , 都高过了唐人 , 归结到一点 , 就是宋代诗人的学养是比较丰富的 。我们现在有的人提倡作家的学者化 , 其实早在宋代作家就已经是学者化了 。学者化有好处 , 也有不好的地方 。不好的地方 , 就是理性的、理智的东西太强了 , 这样往往会抹杀掉一些诗意的东西 。陈衍看到了这方面 , 所以他主张诗歌创作 , 最好是要把“学人之诗”和“诗人之诗”合二为一 。陈衍还有一个观点 , 也是影响比较大的 , 就是关于宋诗的精华在什幺地方 。过去对宋人的评价 , 都是以苏东坡作为宋诗的代表的 。而苏东坡的主要成绩是他的古体诗 , 古体诗当中又主要体现为以文为诗——诗歌创作的散文化 。所以 , 更多地认为宋诗写得好的是古体 , 特别是“七古” , 它的精华部分是在那一部分里面 。但是陈衍提出来——他在《宋诗精华录》里面认为 , 宋诗的精华不在古体诗而在近体诗 。根据他的说法 , 真正能成为宋诗的代表的 , 最典型的应该是黄庭坚 , 应该是陈师道 。他的这种观点就认为宋诗的发展如果要说以之为诗 , 可以说是从欧阳修开始 , 然后到苏东坡达到顶峰 。如果是从近体诗歌的创作来说 , 应该是宋诗在近体诗创作当中 , 也自有自己的特色;而自己的特色是从什幺时候开始的?是从王安石开始到黄庭坚完成的 。后来的朱自清、程千帆一直到钱钟书先生 , 他们对宋诗的看法大体上、总体上可以明显地看出 , 涤受陈衍的影响 。当时和陈衍有一个直接对抗的是柳亚子 , 柳亚子的南社 。南社就是主张诗学盛唐 。实际主张诗歌创作学习唐人并不是从南社开始的 , 明人学唐有句口号叫“诗必盛唐” , 诗歌就是盛唐的好 。另外 , 有个问题我再提一下 , 因为涉及宋人是否懂形象思维的问题 。对宋诗的讨论 , 不论是否定也好、肯定也好 , 基本上都是根据前人对于宋诗的说法来展开的 。严羽《沧浪诗话》当中提到宋诗的时候 , 他认为(严羽也是宋代的人)本朝人是以文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那幺这三个方面就被认为是宋诗的特徵 。《沧浪诗话》一个最主要的核心 , 就是提倡“别材”“别趣” , 提倡“妙悟” , 提倡“兴趣” 。“妙悟”和“兴趣” , 就是指的诗歌创作应该靠直觉 , 诗歌应该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 应该有神韵 。用这两条来衡量 , 唐人的诗歌是最符合他这个标準的 , 所以他提倡要学习唐人 , 以盛唐为法;而对宋代的诗歌 , 他讲的“以文字为诗 , 以议论为诗 , 以才学为诗” , 就是对宋诗的批评 。把严羽对宋诗的批评作为宋诗的特点来看待是否妥当 , 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宋诗与唐诗是不一样的 , 这个不一样究竟表现在什幺地方?主要的观点有这幺几点:一点是 , 认为宋诗和唐诗的不同 , 就是人文意象占主导地位 。古典诗歌的意象 , 大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然的意象 , 就是日月星辰、山川风物 , 自然界的意象;另外一种意象是人文的意象 , 就是历史文化遗存的意象 , 这种人文意象更多体现在典故的运用上 。所以 , 宋诗的一个特点是用典比较多——这并不是说它没有自然意象 , 但是自然意象在宋诗里面不占主导地位 。这被认为是宋诗的一个特点、一个特徵 。第二点 , 认为宋诗的文化的蕴涵、艺术风格和唐诗不一样 。这个观点主要认为宋诗是宋代文化的产物 。研究宋代文学、宋诗、宋词的人 , 都喜欢引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话 , 认为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 , 到了赵宋王朝便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 。这个成熟不仅反映在文学领域 , 也反映在哲学上、历史上 。历史方面有《资治通鉴》这样伟大的着作出现;哲学方面 , 有朱熹这样的哲学家出现;文学方面 , 唐宋八大家 , 宋代占了六家 , 宋诗也还可以 , 还有宋词;宋代的文人画、书法也是这样 。所以 , 唐宋诗的区别 , 就是宋代文化与唐代文化的区别 。第三点 , 大家认为 , 宋诗的成就、特点 , 就在于它和唐诗不一样 , 这也是它高出元诗和明诗的地方 。因为实际讲诗歌创作 , 虽然说“诗必盛唐”是明代提出来的 , 但元代的诗人就开始强调诗歌要学唐人了 。但是学唐人学得再好 , 你会超过李白、超过杜甫吗?艺术贵在创新 , 没有自己新鲜的、独特的东西 , 在艺术史、文学史上就留存不下来 。宋诗不管怎幺说 , 跟唐诗不一样 , 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另外 , 还有一点认为 , 宋诗从整体上来说 , 它追求一种格调 , 风格典雅 。宋诗的美 , 是一种什幺美呢?我们提出一个观点 , 是一种老境的美 , 就是渐入老境 。老境的美就是一种平淡的美 , 是老树着花的美 。所以 , 宋诗的这种代表 , 像黄庭坚 , 他的风格就是一种瘦硬的风格 。瘦硬就是他儘量避免用很多感情色彩比较强烈的形容、比喻这样的词句 , 儘量避免用华丽词藻 。比较华丽的词藻往往是在人的感情比较丰富的时候用 , 而宋诗里面没有这种 , 它都是比较平淡的;而且 , 从苏东坡开始到黄庭坚 , 他们都把平淡作为了诗人诗歌创作风格成熟的最高标誌 。宋诗唐诗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据了最光彩的一页 。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 ,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宋诗和唐诗相比 , 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 。(1)唐诗善于言情 , 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之 , 以情韵取胜;宋诗则多喜说理 , 尚议论 , 以理趣见长 。(2)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 , 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 , 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 , “以方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 , 书卷气较浓 , 显得委曲精深 。(3)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 , 句法引入诗中 , 结构手段 , 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概括简单概括了两者的特点:唐诗和宋诗 , 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 , 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 。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 , 即使说理 , 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 , 崇尚议论 。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 , 言尽意亦尽 。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 , 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 , 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 。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 , 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 , 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 。总之 , 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 , 宋诗则多藉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 , 宋诗诗味较淡 , 但却以思想的细緻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 。由于这些原因 , 宋诗比唐诗好学 。唐诗靠灵感 , 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 , 灵感却不能勉强 。唐诗靠感性 , 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 , 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 。而且 , 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 , 往往还由宋窥唐 , 故用力较易 , 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 。因此 , 宗宋往往比宗唐获得的成就要大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绪论中分析了二者一脉相承性:事实上 , 从中唐开始 , 唐诗就有向日后的宋诗演变的趋势 。而宋诗的许多特徵 , 都可在杜甫、韩愈的诗中找到滥觞 。从整个诗歌史来看 , 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诗与宋诗 , 本是一脉相承的 。例如 , 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 , 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 , 并採用俗字俚语 , 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 , 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 , 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 。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 , 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 , 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 , 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 。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营养 , 才创造出一代诗风 。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 。宋人曾说:“工于诗者 , 必取杜甫 。”(黄裳《陈商老诗集序》)清人则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 其力大 , 其思雄 , 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苏、梅、欧、苏、王、黄 , 皆愈为之发其端 , 可谓极盛 。”(叶燮《原诗》卷一)这些论述都是符合实际的 。宋人的可贵之处 , 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 , 而是有因有革 , 所以能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