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

心肌酶【心肌酶】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或LDH)、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a-羟丁酸脱氢酶(a-HBD)等,急性心肌梗死时因心肌细胞坏死而释放出心肌内多种酶,因此测定血清中心肌酶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评价溶栓后效果有一定的价值 。
基本介绍中文名:心肌酶
标本採集:清晨空腹时採血2~3ml
临床意义: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一定价值
注意事项:标本应是血清而非血浆
标本採集1.清晨空腹时採血2~3ml,注入乾燥试管 。2.避免脂血和溶血,不可使用已被污染的标本 。临床意义1.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1)心肌梗死时血清CK水平明显升高,于心肌梗死发病后2~4小时即开始升高,24~36小时达到高峰,3~5天即可恢复正常 。心肌梗死患者CK增高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主,CK-MB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其阳性检出率可达100%,且具有较高特异性 。CK-MB一般在AMI发病后3~6小时增高,16~20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且增高程度与梗死面积大小基本一致 。另外,溶栓蛋白CK-MB尖峰时间前移,提示溶栓成功、血管开通 。(2)其他心肌损伤,如心绞痛、心包炎、心脏手术、射频消融和安装心脏起搏器等CK-MB也可增高 。(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骨骼肌损伤和全身性惊厥时CK增高,主要以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为主 。(4)脑血管意外、脑部手术、严重平滑肌损伤如肠梗阻,可见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增高 。(5)甲状腺可抑制CK的活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CK可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血清CK可降低 。(6)剧烈运动后血清CK升高 。2.乳酸脱氢酶(1)LD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肺梗死、骨骼肌病、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及恶性贫血等 。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LD于发病后12~24小时达高峰,并能持续升高达10天 。(2)恶性肿瘤发展到严重阶段LD可升高,肿瘤所致的胸水、腹水中LD可升高 。(3)慢性肾小球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膀胱及肾恶性肿瘤时患者尿中LD升高达正常人的3~6倍 。(4)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血栓形成并出血者,脑脊液中LD升高 。(5)LD下降无意义 。3.a-羟丁酸脱氢酶(a-HBD)(1)心肌梗死患者血清a-HBD增高,发病后12~18小时开始升高,2~3天达峰值 。为正常值的2~3倍,持续7~20天后恢复正常 。(2)a-HBD、LDH、AST、CK及CK-MB一起构成了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 。(3)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增高,故a-HBD亦增高 。(4)肝脏疾病患者a-HBD不升高,肝病时则a-HBD/LDH<0.6,故当LDH升高而难于确定为心肌梗死或肝病时,测定理a-HBD有助于鉴别 。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的测定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AST升高常见于以下疾病:(1)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发病后6~8小时AST开始上升,18~24小时后达高峰,但心绞痛时,AST正常 。(2)肝脏疾病: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肝脓肿、脂肪肝、梗阻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或淤滞、胆管炎、胆囊炎等 。(3)其他疾病: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皮肌炎、肺栓塞、肾炎、胸膜炎、急性胰腺炎、肌肉挫伤、坏疽、溶血性疾病 。参考值1. CK参考值连续监测法:男性38~174 U/L (37℃),女性26~140U/L (37℃);肌酸比色法:8~60 U/L 。2.肌酸激酶同工酶参考值(1)琼脂糖电泳法CK-BB为0,CK-MB为0~3%,CK-MM为97%~100%,CK-MB的阳性决定水平>5% 。(2)琼脂糖胶等电聚焦电泳法CK-MM1为(57.7±4.7)%,CK-MM2(26.5±5.3)%,CK-MM3为(15.8±2.5)% 。(3)免疫抑制法CK-MB<25U/L,总CK比值<6% 。(4)酶免疫萤光法CK-MB为0.8~5.0μg/L,心肌损伤的决定水平>9μg/L 。3.乳酸脱氢酶连续监测法:血清200~380U/L;尿:42~98U/L 。比色法:脑脊液7~30U/L 。4.a-羟丁酸脱氢酶(a-HBD)比色法:61~155U/L(37℃);连续监测法:72~182U/L(37℃) 。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速率法:成人8~40U/L 。注意事项测定标本应是血清而非血浆,避免溶血,避免受热或光照使酶失活,还要防止pH值受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