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因何判断出诸葛亮将命丧五丈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耕者杂居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无私焉”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蜀汉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兵出斜谷屯扎于五丈原后,用木牛流马转运粮草,和司马懿所率魏*对峙于渭南 。诸葛亮考虑到之前每次进兵都面临粮草接济不上的困局,使自己壮志难酬,所以此次北伐,他分拔出一部分兵力在渭水两岸屯田 。
网络配图
蜀*屯田士兵混杂在当地居民中间,但士兵们只开荒种地,从不扰民,因此与百姓相处得很是融洽 。司马懿因何判断出诸葛亮将命丧五丈原? 这是诸葛亮生命中最后一次北伐 。谁也料不到,小小五丈原,竟成诸葛亮的伤心地,也成了他灵魂的最终皈依之所 。刘备*后,蜀相诸葛亮先后发起过六次北伐,讨伐的目标都是盘踞中原的强大曹魏 。前五次兵出祁山均功亏一篑,未得中原寸土不说,还落得个国家窘迫、百姓疲弊的可怕后果 。
五丈原位于今天的陕西岐山县境内,地势高耸,北临渭水,南依棋盘山,东西两面沟壑纵横,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古文献记载,彼时魏太师司马懿已经率*南渡渭水,假如隔江对峙的诸葛亮引蜀*反其道而行之,率蜀*北渡渭水,就会截断魏*的退路,并断绝倾巢南渡魏*与长安甚至许昌之间的联系,孤*深入的司马懿,必会陷入进退两难的不利局面 。
此事却见诸另一部正史——《晋书》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曾对左右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无事矣” 。以司马懿的看法,假如诸葛亮驻*五丈原则必*,而据守武功山东向扎营则满盘皆活,他真的能未卜先知吗?这其中究竟蕴含着什么奥妙呢?诸葛亮的粉丝们一贯认为,司马懿喜欢故弄玄虚,他的话毫无道理,不过是想显示其能,顺便稳定一下*心罢了 。如果这样评价司马懿,未免把一代大政治家、大*事家、大谋略家看得太过简单了 。
不论在小说中还是在正史里,司马懿都堪称一代人杰,在*事谋略上,他更是诸葛亮的劲敌与克星 。查阅资料得知,司马懿对敌我双方战场形势的判断,完全是有的放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势态与山川地理之利弊,他绝对是知己知彼与谙熟于胸的,他的预测是客观唯物的,而非神神秘秘的唯心主义 。司马懿因何判断出诸葛亮将命丧五丈原?
【司马懿因何判断出诸葛亮将命丧五丈原?】网络配图
正如前文所说,司马懿统帅魏*南渡渭水,假如诸葛亮来他个战略大转移渡到渭河北岸,等于一举切断魏*与后方的联系,断其后勤补给,抄了魏*的后路 。孤*深入的司马懿在渭水南岸孤掌难鸣,粮草不济,进退不得,诸葛亮则可以占据武功山,然后分兵困*孤悬渭水之南的司马懿大*,自率主力沿路北进,直捣长安 。然而,一贯料敌如神的诸葛亮似乎没看到这些,他任性地选择扎营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此举对倾巢南渡的魏*侧翼与身后构不成任何威胁,不光是失去了战略主动性,弄不好还会将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拱手让出 。诸葛亮绝非浪得虚名之人,他虽不能撒豆成兵,但也不是目光短浅的草包一个,他这样做显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从地理上看,他率大*进驻五丈原而不冒险北渡渭水占据武功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史料记载,五丈原的背后就是斜谷,假若扼守斜谷,则可以守住与西蜀联系的捷径,假若战事不利,蜀*还可以沿斜谷道从容的回撤西川 。
孙权积极响应,于是亲率大*分三路讨伐曹魏 。谁料诸葛亮却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率蜀*进驻五丈原后,并未主动攻击隔江对峙的司马懿,而是修葺营寨并命令士兵在渭河之滨屯田打粮,似乎忘记了当初对吴国君臣的承诺 。或许身为蜀相的身份,使他乐见自己的盟友孙吴和曹魏打得不可开交,甚至巴不得东边的魏吴战场成为绞肉机,一旦那边成为主战场,蜀国就能坐收渔人之利了,加上司马懿也有率兵远出以躲避魏明帝曹睿猜忌的考量,于是彼此心照不宣,双方都极力避免主动开战,于是魏蜀边境上出现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奇怪景象 。司马懿因何判断出诸葛亮将命丧五丈原? 诸葛亮坐山观虎斗,却装作屡屡求战而不得,虽然演技精湛,但毕竟演过了,那吴主孙权也不是三岁孩儿,可以任人欺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