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

文章插图
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禅观之一 。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 。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 。分为因行、果成二类
基本介绍中文名:念佛三昧
类型:禅观之一,禅净不二
解释:以念佛为观想摄念实相之一种禅定
分类:因行、果成
意义:一心观佛相好或实相、称念佛名等
出自:《观经》、菩萨念佛三昧经等
解释因行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二者皆为观想念佛,反之,一心称念佛名,即为称名念佛 。果成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记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 。因行念佛三昧为‘修’,果成念佛三昧为‘发得’ 。观无量寿佛经(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中略)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 。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大智度论卷七亦载,念佛三昧能灭除种种烦恼及先世诸罪 。三昧诸家所说此类三昧之相状、功能等虽皆通称念佛三昧,然诸佛有三世、十方之异,并有法、报、应三身之别,故‘念’于观、称等有种种不同 。据昙鸾之略论安乐净土义、道绰之安乐集等所说,专注且相续不断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状或佛之佛力,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愿,称名等,总称为念佛三昧 。然行人当知,如楞严所说“归元有多路,圣性无分别”,三昧必不离于佛法之根本,必定与离一切相相应,与解脱相应,与戒定慧相应,必不会只在胜境等相上相应,如金刚经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故知,若遇人自称三味,只知说见着什幺相,而于解脱和离相都无有言,则知其是假非真 。念佛念佛之本意在忆念、追想,由内在之思忆表现于外者即为称念,称念配合深入之观想,于醒、梦、定等之际,皆念念不离佛,此亦称般舟三昧 。又于文殊般若经,以专精修念佛一行,称为一行三昧 。于华首经,以专修念佛之相好,称为一相三昧 。“三昧”者以念佛之心,证三昧之定,谓之念佛三昧 。其中,念佛是一行之别目,三昧是禅观之通名,通别合称,故得此名 。梵语“三昧”,译中文为正定,亦云正受 。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 。寂照双融寂为体,照为用 。体即实相,无有分别 。用即因果,差别万千 。实相与因果,喻如一球 。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 。寂之与照,喻如水月,水静不动如寂,显月全影如照 。不寂则不照,欲照则需寂 。是故体须寂,照方用 。体用一如,寂照同时 。寂中有照,照中有寂,寂照双摄互融,故名寂照双融也,此为正定 。妄伏真现妄心伏匿,真心发得也 。要之,修四禅八定或参禅人,以唯仗自力,并无佛力,故于功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现前,幻出幻没,恰如阴雨转晴之际,浓云忽绽,日光迸发 。此时恍兮惚兮,变化莫测 。若非真开道眼者,则难识辨真伪 。若错认讯息(以魔境为佛境),则着魔发狂,不无可能 。而修念佛三昧者,以真信切愿之心,执持名号 。以持名故,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喻如杲日丽天,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灭迹无蹤,即歧路是非之念,亦无由生 。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 。此时于三昧中,或见西方之圣境,与净土三经所说无异;或睹阿弥陀佛身相光明,殊异超绝等等 。所以由念佛而证三昧,其过程以有佛加故,并无魔扰 。名称由来诸佛现前三昧《观经》曰:“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指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所以,能见十方一切诸佛者,即是妄伏真现,为正受也 。《观经》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以是之故,念佛三昧又名“诸佛现前三昧”也 。一行三昧又“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 。以念佛之一行(菩萨万行之一) 。证入三昧故 。《三藏法数·卷四》云:“一行三昧者,惟尊一行,修习正定也”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 。不取相貌(非修观想、观象念佛故),繫心一佛,专称名字(唯修持名念佛),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由上可见,修持念佛三昧之下手处,即是“惟尊一行,修习正定”“繫心一佛,专称名字”以是之故,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也 。般舟三昧又念佛三昧,亦名“般舟三昧” 。以般舟之行,证入三昧故 。梵语“般舟”译中文为“佛立” 。此法出《般舟三昧经》 。期七日或九十日专念阿弥陀佛,常行不间断,且无休息 。以仗佛力,三昧力,自性功德力,故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其前立,如眼明之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复如是,故又名“佛立三昧”也 。然般舟之行,说之是易,行之实难,若非过量圣人,末世实不易修,故印光大师《文钞·复恆渐法师书二》云:“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着魔退道 。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 。可见,般舟之行乃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博地凡夫,不宜效法 。普等三昧又念佛三昧,亦名“普等三昧”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曰:“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 。”;又《悲华经》称其为“三遍至三昧”;《芬陀利经》称其为“普至三昧”;宝王三昧《荘严经》称其为“普遍三摩地” 。如是等皆念佛三昧之别名也 。《念佛三昧经·卷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 。盖念佛三昧以总摄一切诸法故,而为三昧中王,故又称“宝王三昧”也 。由上可知:“念佛三昧,别名甚多 。称虽不同,其义一也 。盖皆是以念佛心,于正定(三昧)中,见阿弥陀佛,以见阿弥陀佛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为此法之主本 。竖论凡夫念佛三昧此位中人,以念佛力,伏住贪、嗔、痴不起 。圆伏五住烦恼(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 。)虽伏五住烦恼 。但见惑毫未断除 。即如天台宗之圆教五品观行位也(名字位中人,虽也大彻大悟,但五住烦恼丝毫未伏) 。若以一心论,属相似事一心;以四土论,属凡圣同居土;以三昧论,属凡夫念佛三昧 。二乘念佛三昧以念佛力,念到断见惑者,为圆教初信位,念到断思惑者,为圆教七信位 。此时即证入事一心不乱 。以四土论,属方便有余土,以三昧论 。属二乘念佛三昧 。菩萨念佛三昧以念佛力念到断尘沙惑者,在圆教八、九、十信位 。仍是方便有余土,仍属事一心不乱,亦名相似理一心 。若念到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者,此时即证入理一心不乱 。以四土论,属实报庄严土 。以三昧论,属菩萨念佛三昧也 。图书信息书 名: 念佛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