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一群纪录片人看泉州:慢城之中有仙气 寻找中国之最图片加解说( 二 )


因为每开启一次聊天,居民都会反过来问她关于藏族的问题 。
后来,一些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比如,互相熟悉之前,她就曾发现一些居民爱听西藏的音乐,这在此后在不经意间成为建立某种联结的纽带 。
后来,她不断在居民身上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有一次他们办葬礼,我看到一群穿着藏装的人在那边跳我们西藏的舞蹈,那一刻其实是一个挺神奇的体验,我突然觉得我拍的好像是泉州,又好像是我自己的故乡” 。
居民们的生活不总是这么热闹 。在一个空巢家庭,老人是退休海员,孩子们都去了外地,只有孙子偶尔回来吃饭 。
吴琦观察到,老人好像比较高冷,经常独来独往,显得跟其他居民有点格格不入 。
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老人会掏出手机,查看自己有没有收获好运 。
到了春节,从县城山区搬来这里的那家人,请吴琦到家里吃了顿年夜饭 。
这家人过得拮据,只能摆几张破旧的板凳,用类似麻辣烫的大锅炖招待客人,但他们都很从容自得,让吴琦觉得很有意思 。
时隔几年再来,吴琦发觉泉州变得更加摩登,“潮文化”也发展得不错 。
但最令他欣慰的是原先那种带有颗粒感的烟火气没有消散,那种温暖而传统的人情味也没有淡去,“所以我首先喜欢它这种人际交往的方式” 。
除了台魁巷,他还喜欢关帝庙,在它不远处是基督教的教堂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
“众神比肩而立”的场景,闪烁着泉州被西方称为“刺桐城”时的荣光 。
一群学生在泉州公园中游玩 。
造船历史凝缩在一间不到80平方米的仓库里
“从六胜塔到祈风石刻,马可·波罗在游记里记载了泉州刺桐港大船百艘以上,小船不可计数,港口的货物堆积如山 。”
海丝大会上,泉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副研究员、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冀平如是说 。
为了讲述“海丝”的故事,五洲传播中心联合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新加坡IFA制作公司共同制作,并邀请海洋历史学家山姆·威利斯作为主持人,推出了名为《新轴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纪录片 。
开机前,五洲传播中心影视制作中心国际部制片人王僖婷从资料中了解到,泉州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见证了宋元鼎盛时期,中国古代海外贸易最开放、最繁荣的一段历史 。
2016年11月,她和团队初访泉州,在清净寺、开元寺、海交馆、泉港峰尾、灵山圣墓等地进行了调研和拍摄 。
“那个时候市区的高楼并不多,游客很少,当地人非常热情 。在街巷行走,目之所及都是古老的遗迹,但泉州作为‘海丝’的重要城市,远古而来的繁华商贸气息,从古朴的建筑群中依稀可见,令人回味无穷 。”
其中一个拍摄对象黄唐安,来自泉港峰尾的黄氏造船家族,这个家族传承了几十代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
家族内世代相传的记录可以证明,他们的祖先曾参与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制造 。
虽然木船制造技术不再为今天的船只所使用,但黄唐安还是通过制作船模,将家族最宝贵的遗产之一“水密隔舱”技术传承了下来 。
在手工艺面临机器挑战的今天,他依然用双手打造包含这项技术的小型船模 。
据李冀平介绍,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一大原因,正是其造船业领先全球 。
水密隔舱上面是宽面,非常平稳,船底是尖底,既可以乘风破浪,里面还可以载很多东西 。
他表示,这样的造船技术已经是世界遗产 。
王僖婷记得,黄氏造船厂旧址位于海边,他们到访当天海风呼啸,乌云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