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县


丹巴县

文章插图
丹巴县丹巴一般指本词条
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甘孜州的东大门,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南和东南与康定县交界,西与道孚县毗邻,北和东北与阿坝州金川县相连 。丹巴县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700-5521米,县城位于大渡河畔的章谷镇,海拔1800米,距州府康定137公里,距成都368公里 。
【丹巴县】至2011年底,丹巴县辖区面积5649平方公里,辖14个乡、1个镇、2个街道,2011年末总人口6027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5‰ 。2011年,丹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2亿元,比2010年增长15.8%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2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9亿元,工业总产值3.0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6亿元;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32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亿元,共接待中外游客1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 。2019年4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丹巴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丹巴县
外文名称:Danba 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章谷镇、格宗乡、水子乡等
政府驻地:章谷镇
电话区号:0836
邮政区码:626300
地理位置:四川省西部
面积:5649平方公里
人口:60279人(2011年)
方言:西南官话,藏语康巴方言
气候条件:高原气候
着名景点:丹巴美人谷
机场:康定机场
火车站:甘孜站
车牌代码:川V
海拔:1860米
GDP:8.52亿元
历史沿革建制县时,取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译汉文首字为县名,故名丹巴 。
丹巴县

文章插图
丹巴县地图战国时期,奴隶制蜀国统治四川盆地西部岷江流域一带,丹巴县境属其辖区边缘 。秦王朝时期,县境域为蜀郡边徼 。汉属西羌,隋为嘉良夷 。唐属羁糜金川州,隶剑南节度使管辖 。后吐蕃势强渐次东侵,县境被侵占 。宋仍置东西嘉良州 。元代分别属威、茂二州下辖的千户所、万户府及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安抚司管辖 。明代,县境(今中路、梭坡、格宗、章谷镇、水子、东谷地区)属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控制範围;县境大小金川及革什扎河流域归金川寺演化禅师治理;明永乐五年(1407年),氂牛河及大渡河一带归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管辖 。在承袭明代疆域隶属关係的基础上,清康熙五年,明正土司属地鲁密章谷十七土百户(今县境二十四村地区)範围划归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管辖;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县境革什扎河流域归丹东革什扎安抚司管辖;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县境巴底、巴旺、聂呷区域归巴旺安抚司管辖,后巴底境域归巴底宣慰使司管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土设屯”,县境岳扎、半扇门、太平桥等地归章谷屯管辖,屯署设在白呷山下(今章谷镇一带),隶属于成绵道懋功屯务厅 。同治十二年(1837年),在原章谷屯辖区的基础上,划明正土司属地鲁密章谷十七土百户地区,革什扎、巴底、巴旺土司管辖区域归章谷屯管辖,隶属打箭炉厅 。至此,基本形成以后设定县治境域的雏形 。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丹巴县,设定建县后,隶属于康定川边经略使署,县下分设五路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月,红军长徵到丹巴,成立丹巴县苏维埃政府,辖7区49个乡村级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丹巴县属西康屯垦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元月,西康省 政府成立,丹巴县隶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4月18日,丹巴县解放 。1950年11月,西康藏族自治区成立,丹巴县属其管辖 。1955年3月,改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为西康省藏族自治州;同年10月,川康并省,西康省藏族自治州更名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属其管辖 。1990年,全县辖4区、15乡、1镇 。2005年9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丹巴县中路乡更名为东女谷乡 。人口民族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丹巴县总人口55753人 。2011年末,丹巴县总人口6027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5%,丹巴县主要以为藏族为放主,另有汉族、回族、彝族、苗族、满族等民族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崃山脉西坡,是甘孜州的东大门,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南和东南与康定县交界,西与道孚县毗邻,北和东北与阿坝州金川县相连,介于北纬30°24′至31°23′、东经101°17′至102°12′,东西最宽86﹒9公里,南北最长105﹒7公里,辖区面积5649平方公里 。丹巴县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丹巴县东西最宽86﹒9公里,南北最长105﹒7公里,属岷山邛崃山脉之高山区,大渡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切割高山,立体地貌显着,是川西高山峡谷的一部分 。境内峰峦叠嶂、峡谷幽深,丹巴县地势西南高,东南低,全县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5820米,相对高差为4120米,所以又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 。丹巴县属高山狭谷型地貌,境内地质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背复斜,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线状褶皱组成,褶皱主要由春牛场背斜、丹巴向斜11个褶皱组成,各级褶皱之上有次级褶皱的迭加 。断裂活动较强烈,主要断裂以北西向,次为北东向,南北向一般规模较小,影响最大的为玉科—丹巴断裂,贯穿丹巴全境 。以高山深切河谷为主,地势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西北向东南倾斜 。自然气候丹巴县属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呈垂直带分布 。山顶与河谷的气温相差24℃以上 。年平均气温14.2℃,1月平均温度4.4℃,8月最热,月平均温度22.4℃ 。每年12月开始至次年3月,4500米的高山路面会结冰,无霜期316天,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水文丹巴县处于长江上游,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溪沟密布,共131条,大金川河、小金川、革什扎河、东谷河在县城附近汇入大渡河,流域面积4721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丹巴县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品位高,易开发,主要优势矿产资源有铂、镍、云母及金矿,至2010年底,已探明大型矿床有铂镍矿、白云母矿,中型矿床4个,小型矿床13个,半扇门乡关洲硅矿会储量就高达15亿吨 。土地资源至2011年底,丹巴县土地总面积5649平方公里,林地358.5万亩,草地228.3万亩,耕地11万亩,其它用地249.6万亩 。生物资源丹巴县是西南地区重点林区,植被群落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分为6个类型,其植被主要成垂直分布,共有草本植物342种,木本植物57科,119属、223种;有云杉、冷杉、铁杉、桦木等,珍稀树种有红豆杉、檀木;药用植物有227种,主要有无花果、党参、贝母、天麻、当归 。常见经济木有苹果、梨、花椒、核桃、杜仲、厚朴等 。森林植物产品丰富,有松茸、羊肚菌、黄丝菌、猴头菌、大脚菇、木耳等几十种可食用、药用的野生菌和野生食用植物 。有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30余种,省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主要保护动物有白唇鹿、胡兀鹫、藏酋猴、黑熊、马麝、白臀鹿、藏原羚、獐、盘羊、白马鸡、鹦鹉、藏马鸡、锦鸡、旱獭等 。水利资源丹巴县水利资源极其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77.12万千瓦,可开发量327.5万千瓦 。地热资源丹巴县地热资源丰富,有30余处出露点,有丹东热水塘、边尔党岭温泉,东谷氂牛热水塘温泉等 。行政区划2011年,丹巴县辖1个镇、14个乡:章谷镇、格宗乡、水子乡、边尔乡、梭坡乡、丹东乡、巴底乡、岳扎乡、巴旺乡、太平桥乡、聂呷乡、半扇门乡、中路乡、东谷乡、革什扎乡 。经济综述2010年,丹巴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亿元,比2009年增长1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3万元 。工业总产值达1.6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57亿元 。2011年,丹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2亿元,比2010年增长15.8%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2亿元,比2010年增长7.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亿元,比2010年增长20.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9亿元,比2010年增长17.4% 。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由上年的27.9∶37.5∶34.6调整为28.4∶37.6∶3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比2010年增长22.9%;财政总支出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9元,比2010年增长30.1% 。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丹巴县逐渐推行生产责任制,到1988年全县农村7942户农民全部实行了包产、包乾到户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产值大幅增长 。2010年丹巴县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155万元,建成蔬菜、豆薯、水果基地1266.67公顷,特色林果基地800公顷,粮食高产创建示範片666.67公顷和生猪养殖小区1个 。2011年,丹巴县农业总产值2.99亿元,比上年增长24.2%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76公顷,粮食总产量19219吨,比上年增长4.1% 。发展生猪、肉羊、氂牛养殖小区累计21个285户,畜种改良4.09万头,畜牧业产值突破亿元关口;各类牲畜存栏17.6万头 。第二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丹巴县共实施矿业地质勘探项目13个,先后引进和建成协作白镍公司、丹巴县有色金属浮选厂、美河金矿等11家工矿企业 。实现了矿产资源的规模化开发、精深加工和就地增值 。2009年,矿业总产值达9450万元,是1978年的10倍 。工业增加值达到9213万元 。2010年丹巴县招商引进到位资金11亿元,同比增长25.1%,革什扎河、东谷河、小金河水电开发公司及康定红葡萄酒厂等一批企业成功落户丹巴 。2011年,丹巴县工业总产值3.0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6亿元;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32亿元,比2010年增长18.2%;引进招商项目16个,签约金额达13亿元,到位资金3亿元 。第三产业从2002年起,丹巴县深入挖掘风土文化、自然景观、历史文物等方面的旅游价值,旅游产业以它独特的优势得到惊人的发展 。丹巴藏寨古碉群列入国家申遗清单,藏族石砌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丹巴县深度打造“古碉·藏寨·美人谷·中国最美丽乡村”品牌,依託康东环贡嘎山两小时经济圈和川西环线建设,全年共接待游客25.6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67亿元 。2011年,丹巴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42元,比上年增长17%;2011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 。社会城乡生态建设2010年,丹巴县投资400余万元增设和购置城市绿化、亮化及环卫设施,自来水厂至城区5公里主输水管网铺设改造项目及城区第二水厂项目已经完成 。启动了面积12.67公顷的五里牌新区规划建设和2公里防洪堤建设 。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完成公益林建设866.67公顷,森林管护18万公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0.53万公顷 。教育2010年,丹巴县为8595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4065名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得到生活费补助,891名贫困学生得到政府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9.82%,376名学生到内地接受“9+3”免费中职教育 。医疗卫生2010年,丹巴县投入资金 196 万元用于县医院综合门诊大楼、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站及妇幼保健院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合”县级配套资金 86.2万元,“参合”民众4.87万人,参合率达97.14%,受益1.66万人次,累计报销1522.66万元 。民生2010年,丹巴县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492人,开发下岗失业人员公益性岗位 91 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 299万元、社保补贴72万元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程,参保 2.83万人,为5950人发放养老保险金196.3 万元;落实农村低保资金 852 万元、发放农村五保户生活补助金 85.7万元 。2010年,丹巴县实施扶贫开发项目 28 个,投入资金1845.92 万元 。新建和改扩建乡村公路104.4公里,新建、维修桥樑3座180延米;建设小型蓄水池46口652立方米,“六改三建”942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942台,改善5617户26545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旅游概况“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 。“古碉·藏寨·美人谷”“东女国故都”“大渡河畔第一城”、“天然地学博物馆”等旅游形象品牌已成为了丹巴的代名词 。着名的甲居藏寨、墨尔多神山、中路石棺墓群、莫斯卡格萨尔石刻、等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涉猎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大类,17个亚种,30个小类 。有奇异壮丽的自然景观,有旖旎瑰丽的民族风情,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历史文化,是四海嘉宾休闲度假、探险旅游、回归大自然的最佳去处 。景点介绍丹巴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风光神奇美丽,“天然盆景”、党岭风光,集雪山、森林、海子、温泉、草甸于一体;墨尔多神山,纳山、水、林、崖、洞108圣景于一炉,是休闲度假、探险旅游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县境内仅存古碉166座,主要分布在梭坡、蒲各项、中路,其中梭坡84座、蒲各顶29座,中路21座,其余各乡散存32座 。现存古调最早修建于唐代,最迟为清朝增定大、小金川之时 。古碉一般高20余米,最高达50m,内建楼层十余层至二十余层,每层可容纳10余人,每座碉容纳百余至二百余人 。这些古碉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从形状上可分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三角碉 。丹巴美人谷美人谷位于丹巴县城约26公里的巴底乡,再往一条山谷上行10多公里的邛山村中,邛山村分一村、二村、三村...,由无数漂亮的藏寨相连而成,整个山谷非常漂亮,但路途非常艰辛,几乎不能行车,完全靠步行,要行走约2小时才能到达 。甲居藏寨甲居藏寨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境内,距县城约8公里,藏寨面积约5平方公里,居住嘉绒藏族140余户,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叠叠向上攀援,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 。放眼望去,卡帕玛群峰,象一位慈母敞开宽大温柔胸襟,凭任山寨安然躺在怀中 。墨尔多山藏族最古老的宗教——黑教的神山,嘉绒藏族文化中心,藏区四大神山之一民族英雄的象徵,海拔5105米 。据《墨尔多神山志》记载:山上共有一百零八个圣景,千余处景点 。党岭风景区党岭风景区位于四川丹巴县边耳乡境内,总面积368平方公里 。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气候条件使党岭景区至今还保存着原始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了大量第四纪以来(距今250万年)目前多数地区已绝迹的珍稀动物、植物、昆虫等活化石,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地质历史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 。同时也是全球生物地理区域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东方金字塔”—丹巴古碉群丹巴县的古碉楼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称“邛笼” 。秦汉时期,“邛笼”的建设者冉马龙部落,主要生活在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地区,分布在岷江上游一带,即茂县、汶川、理县等地 。到隋唐时代,这种碉楼在四川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盛行起来 。丹巴的碉楼也源自羌碉,但其宏大的规模,非凡的气势,千姿百态,已远非羌碉所能比拟 。古碉由泥土和石块砌成,外形美观,墙体坚实,大都与民寨相邻而建,但也有单独矗立在平地与山谷当中的 。古碉外形从四角、五角到八角不等,少数有十三角,均为高状方柱体,高度在10~50米左右,大多为30米左右 。古碉从其功用上来看,可分为防御碉、烽火碉、风水碉、伏魔碉 。防御碉 。顾名思义用于战争时期的防御作用,冷兵器时代,坚固的碉楼攻不可破,居高临下又十分利于攻击;烽火碉,古时用于传递信息;风水碉,用于祈求平安和福报;伏魔碉,则用于辟邪去祟 。据传,建造古碉前需卜卦、合气运,否则容易反受其害 。丹巴是我国石碉楼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获赞“千碉之国” 。丹巴的石碉楼均为木石结构建筑,现存的石碉楼最早建于汉代 。其中,中路和梭坡两乡又是石碉楼分布最多的 。梭坡是整个丹巴、乃至世界上古碉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共有84座 。梭坡位于丹巴县城东南约5公里的大渡河边,远观之,其雄壮巍峨之气势让人惊叹不已,尤其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碉楼群迎着霞光,场景令人惊叹 。丹东莫斯卡莫斯卡位于县境内丹东乡西北部,与道孚县、金川接壤,是离县城最远的一处旅游区,总面积1370公顷,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0余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8种,这里生活着白唇鹿、雪豹、金雕、胡兀鹫、藏猕猴、林麝、藏马鸡、旱獭、灰兔、盘羊等等珍稀动物;名贵药材20余种;有冷杉、云杉、高山栎、杜鹃等多种野生植物 。那里山奇、石怪、水美、林幽、云媚,是人和动物和谐生存的典型地区,“人獭情”就是最好的佐证 。每到夏季,五颜六色的花朵,好似天女撒下的片片段预告瓣,点缀在硕大的地毯上;活蹦乱跳的牛羊,如散落在草海的颗颗珍珠;镶嵌在草坡中的无数湖泊,在阳光照耀下,闪灼耀金,一碧万顷 。道路边、草丛中旱獭、灰兔、盘羊穿梭出没,身临其境,犹如进入梦幻中的动物王国 。莫斯卡金龙寺里还珍藏有许多《格萨尔王传》的人物石板刻画,“文革”期间,人物石板刻画遭到严重破坏 。现存石刻画是当时人们将其反扣在庙宇的屋檐上才免遭破坏 。2002年5月8日,国内外知名名的藏学专家,西南民院博物馆馆长杨嘉铭教授一行到丹东乡莫斯卡村“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在金龙寺观赏格萨尔人物石刻画时,惊奇地发现这样大规模的《格萨尔王传》人物石刻画在世上实属罕见,于是引起了杨教授等人的注意 。此后,随着新闻媒体的宣传以及民间的相互摆谈,人物石板刻画声名遐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