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一个汉语成语 , 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 , 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出自《三国演义》 。
基本介绍中文名:身在曹营心在汉
注音: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
用法:複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出处:《三国演义》
人物:关羽
成语资料【注音】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释义】汉:关羽在和刘备走散后 , 被迫进了曹营 。曹操对他可谓是“封侯赐爵 , 三日一小宴 , 五日一大宴 , 上马一提金 , 下马一提银” , 但关羽依旧不动摇 , 一心想找到刘备 , 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处 , 遂挂印封金 , “过五关斩六将” , 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示例】刘波泳《秦川儿女》第一部第二章:“身在曹营心在汉 , 他就是上马金 , 下马银 , 也别想把我买动 。”【用法】複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至二十七会记载 , 关羽和刘备走散后 , 被曹操留在营中 , “封侯赐爵 , 三日一小宴 , 五日一大宴 , 上马一提金 , 下马一提银” , 恩礼非常;但关羽却繫念刘备 , 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处 , 遂挂印封金 , “过五关斩六将” , 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近反义词近义词 :人在心不在
文章插图
身在曹营心在汉主角——曹操反义词 : 同心协力主人公:曹操、关羽成语故事建安五年 , 曹公东征 , 先主奔袁绍 。曹公禽羽以归 , 拜为偏将军 , 礼之甚厚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 , 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 。羽望见良麾盖 , 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 , 斩其首还 , 绍诸将莫能当者 , 遂解白马围 。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 , 曹公壮羽为人 , 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 , 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 。”既而辽以问羽 , 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 , 然吾受刘将军厚恩 , 誓以共死 , 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 , 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辽以羽言报曹公 , 曹公义之 。及羽杀颜良 , 曹公知其必去 , 重加赏赐 。羽尽封其所赐 , 拜书告辞 , 而奔先主于袁军 。左右欲追之 , 曹公曰:“彼各为其主 , 勿追也 。”东汉末年,曹操徵召徐庶到许昌 , 由于其母在曹操手上而徐庶又是一个重孝之人不得不从 , 便离开刘备跟随曹操 。身在曹营却不为曹操出谋划策 。简述在三国中 , 与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相关的有多人 , 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人物故事应有三人:关羽 , 徐庶 , 荀彧 。公元200年 , 曹操打败刘备 , 关羽也兵败下邳与刘备失散 。关羽因立誓保护哥嫂 , 在与曹操约法三章后不得已降曹 。曹操十分敬重关羽 , 此后对关羽礼遇有加 , 但始终无法改变关羽的择主之心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在后来演化为为臣忠义的代表 。其忠义形象在之后历朝历代倍受追捧 , 在清朝时期更被称颂至极致 , 被清朝皇帝累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 。另有“徐庶进曹营 , 一言不发” 。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 , 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 。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 , 在刘晔的建议下 , 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 , 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 , 让刘备早作準备 。刘备想要留下徐庶 , 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 , 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 , 并告诉刘备 , 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 , 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因此 , 亦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故事 。曹操的谋士荀彧 , 有王佐之才 , 其一生为曹操出谋划策 , 举荐人才 。为曹操远征指定战略蓝图 , 亦在曹操出征时为曹操镇守疆土 。曹操初年 , 反暴臣董卓 , 救献帝于危难 , 可谓乱世的一位爱国英雄 。荀彧本质是一位忠汉臣子 , 他对曹操的支持是因为他认为曹操是保卫汉朝的英雄 。然而后来 , 随着曹操发展壮大 , 曹操的个人野心逐渐膨胀并表现出来 。终于在公元212年 , 曹操欲进封魏公 , 询问与荀彧 , 遭到了荀彧的坚决反对 。曹操非常失落 , 这种感情亦是相互的 , 荀彧也渐知曹操早已不复当年 , 不可能是兴复汉室 , 力挽狂澜的英雄 。荀彧一生心力只为重兴汉室亦是镜花水月 , 化为一番泡影 。同年 , 荀彧辞世 , 有忧虑而死说 , 亦有曹操赐死之说 。荀彧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故事可谓最为悲凉 。相关三国故事身在曹营心在汉之关羽公元200年 , 曹操征刘备 , 刘备战败 。关羽与刘备失散后 , 不得已降了曹操 。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 , 三日一小宴 , 五日一大宴 , 封侯赐爵 。但关羽不为所动 , 最后挂印封金 , 不辞而别 , 过五关斩六将 , 与刘备、张飞相聚 。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 , 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 。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 , 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 , 心却嚮往另一方 。《三国演义》中说 , 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 , 在张辽极力劝说下 , 关羽和曹操订立了着名的“土山三约”: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讯息 , 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 。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 。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 , 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 。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 , 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 。关羽忠于刘备 , 忠于桃园结义的拳拳之心 , 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国志》里关羽投降变节之说也就被巧妙地化解 , 反而留下一个着名典故,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将关羽讲义气的形象推向极致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一幕 , 更令无数人荡气迴肠 。身在曹营心在汉之徐庶徐庶足智多谋 , 曾做过刘备的军师 。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 , 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 。临行前 , 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 , 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 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但徐庶却是比关羽更合成语意义的人物 , 他在被迫“弃刘归曹”后 , 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 虽在曹营却“终身不设一谋” , 因此 , 徐庶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光辉典範 。通读本《三国演义》上说 , 徐庶化名单福 , 闻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 , 拜为军师 , 接连打了两次漂亮的胜仗 , 还袭取了樊城 , 使刘备声名鹊起 , 也让刘备集团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 。可是好景不长 , 其身份被程昱识破 , 并设计将徐庶老母赚至许昌 , 又假借徐母家书逼徐庶就範 , 这就是俗语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由来 。徐母被捉 , 史籍与演义皆同 , 所不同的是细节 , 《三国志·诸葛亮传》曰:“俄而表卒 , 琮闻曹公来征 , 遣使请降 。先主在樊闻之 , 率其众南行 , 亮与徐庶并从 , 为曹公所追破 , 获庶母 。”这段记载与“演义”有两点不同 。第一点 , 这时的诸葛亮已经在刘备阵营 , 说明“三顾茅庐”在徐庶辞刘之前 。第二点 , 徐庶的母亲并非曹操用计捉取的 , 而是在追击刘备时俘获的 , 说明此时的徐庶已经将老母接至刘备军中或安排在樊城、新野居住 , 只是当时刘备的力量薄弱 , 实力不足以保护部下及家小 , 甚至连自己的家眷都差点被捉 。另外 , 魏略曰:庶先名福 , 本单家子 。说明单福也不是化名 , 而是本名 。单也不是姓而是出身寒门的意思 , 《三国演义》正是採用了《魏略》的记载将其化名单福 , 显然是以讹传讹 。徐庶的原名应该叫徐福 , 因行侠仗义不得已改名 , 信史中也无曹操伪造徐母家书的记载 。徐母被捉后 , 徐庶急忙辞别刘备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 , 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 , 方寸乱矣 , 无益于事 , 请从此别 。”看来 , 徐庶侍母至孝 , 为了尽孝连王霸之业都可以抛弃 , 说明徐庶是个视家庭比事业更重要的理智之人 , 只是可惜了徐庶的满腹经纶 。徐庶是位足智多谋又文武双全的人物 , 年轻的时候 , 他只身闯入仇家手刃仇人 , 武功可谓了得 。后弃武从文 , 虽然出场很少 , 也是屡有建树 , 曹操的顶级谋士程昱称 , 徐庶之才十倍于己 , 当是肺腑之言 。曹操正是看中徐庶的聪明才智可以为己所用 , 才想方设法将其赚至自己门下 , 曹操爱才心切 , 但是却忽略了徐庶是一位真正的忠义之士 。徐庶投奔曹营后确实谨记诺言恪守诚信 , 即使在曹操将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时候 , 也不愿透露机密 , 只是採用了庞统的计谋避之而去 。据《三国志》记载 , 当时与徐庶一起投奔曹操的还有一位石韬 , 诸葛亮北伐时 , 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 , 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诸葛亮出陇右 , 闻元直(徐庶字)、广元(石韬字)仕财如此 , 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徐庶至曹营后的确没有进献任何针对刘备的计谋 , 诸葛亮之叹恰好为徐庶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作了有力注脚 。另外 , 刘备是季汉而不是真正的“汉” 。关羽“降汉不降曹”只是“降”而不是“心在” 。他心在刘备的“汉” ,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汉 。而徐庶为了家庭可以抛弃刘备集团 , 足见其心在真正的“汉”而非蜀国 , 并且他为刘备举荐诸葛亮 , 也算是仁至义尽 。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荀彧荀彧身在曹营心在汉与关羽 , 徐庶不同 。荀彧身在曹营心不是在刘备 , 而是汉王朝 。荀彧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故事亦最为凄悲 。荀彧是三国时期卓越政治家、战略家 , 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 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 , 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讚赏 , 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 “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 , 奇谋扼袁绍于官渡 , 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 , 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 , 守尚书令 , 封万岁亭侯 。因其任尚书令 , 居中持重达十数年 , 处理军国事务 , 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荀彧为曹氏集团所做一切贡献皆是因为他认为曹操是兴复汉室的忠臣子弟 , 但是曹操发展逐步壮大 , 个人野心亦逐步膨胀表露 。公元212年 , 曹操欲进封魏公 , 询问与荀彧 , 荀彧已看出曹操个人野心 , 坚决反对 。曹操极为失落 , 而荀彧亦以知晓曹操不可能是兴复汉室之臣 , 自己一生心力奋斗与自己的志向竟然是大相逕庭 。二人关係随即疏远 。同年 , 荀彧在寿春辞世 , 亦有曹操赐死之说 。关于曹操赐死之说 , 有人认为不可信 , 曹操性格複杂 , 既残忍亦有温情一面 。曹操与荀彧相交二十余载 , 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诸多 , 两人相互极其信任 , 感情亦应很深 。曹操世之奸雄 , 胸怀广大 , 杀他嫡长子的张绣他都可以接纳 , 怎会为一件事情而赐死感情如此深厚的荀彧 。但是荀彧情况亦有不同 , 他官居高位 , 有诸多军功 , 在曹氏集团中威望极高 , 非常有影响力 。最可怕的是他忠汉 , 而不是忠曹 。这对曹操而言 , 就太怕了 , 亦不能忍了 。因为荀彧身在曹营心在汉对曹操形成了显着的威胁 , 所以曹操就很有可能为了维护其政权 , 摒弃多年情感 , 赐死荀彧 。而如今看来 , 无论荀彧是忧郁而死还是被赐死 , 其人生最后 , 多年志向破灭 , 悲凉之感早已超过身死 。荀彧忠汉之心 , 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故事可谓最为悽美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