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西部发现春秋战国时代的神秘墓葬,墓葬重见天日

湖北利川——建南崖墓
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建南镇与重庆万州交界处(小地名:仙人洞)的石英砂岩崖壁上 。
据研究,崖墓悬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遗迹 。当时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古人就选择了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作为葬身之处,以示趋吉和尽孝之意 。
悬棺葬的表现方式经专家归纳有七种类型:一是"木桩架壑式",将棺木一头置于天然岩洞或者岩石裂隙之中,另一头则架于绝壁的木桩之上 。二是"天然洞式",将天然洞稍加修整或填平,然后置棺其内 。三是"人工开凿横式",人工在临江的崖壁之上开凿长方形横龛,大小宽窄以容一具或两具棺木为宜 。四是"人工开凿方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宽1至1.5米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内 。五是"悬崖木桩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横向2至3个小方孔、嵌入木桩,然后置棺其上 。六是"崖礅式",在临江悬崖峭壁上有突出或凹下的岩石,因其厚重而又平坦,稳度大,或称"岩礅"或"岩缝",将棺木置入其内 。七是"岩缘式",在海边陡峭的崖壁上找有突出的狭窄岩缘,形成天然平台,置棺其上 。
利川建南境内溪河交错,高山耸峙,由红褐色石英砂岩构成的丹霞地貌五彩斑烂,是恩施州古代先民二次葬崖墓集中呈现,数量最多,保存较好的地方 。传说古代蛇*人蜕皮,人老、*,置于高崖洞中,七天七夜,善者蜕去旧皮,重获美妙青春;恶者悲呼号啕,化为脓* 。所以,当地居民一直把这些崖墓叫作“蜕皮洞”或者“仙人洞” 。经过文物普查和补查,已在白竹坝、白羊渡、沙嵌、中步营、踏水桥、兰家寨、破石板、兴隆场、大王坝石龙包、土坝嵌、芋儿沟、龙头溪、太平镇及谋道船头寨等处发现崖墓40余座,这些崖墓一律由古人在石英砂岩上挖凿而成,分地集中成为数量不等的崖上墓群,墓在崖上,崖下非溪即河,墓门高离水面十数米或者数十米不等,石英砂岩陡峭光滑,多数难以登临,少数至今无法登临,居高、临水、凭险是利川建南崖墓的显著特点 。建南崖墓型制规则,在同一墓群中除有一个横长方形的墓门外,其余墓门高、宽各为1.2米左右,形近正方 。横长方形墓门者,门下角多有二小园孔,无墓室及雕饰;正方形墓门者,其门之左、右、上三方一律雕凿成三级门框,下方雕凿成二级阶梯,个别门楣上浮雕人物形象 。墓道多数高0.92米,宽0.65米,深0.6米,与墓室间无间隔设置 。墓室内干燥通风,底面平坦,宽1.7米,深1.67米;四壁高0.93米;墓室顶面略略窿起,顶中心至墓室底面高1.1米 。墓门或居中,或偏于墓室中轴线之一侧,或左或右,情况不一 。
建南崖墓数量多,分布宽,延续时间长,截至目前湖北建南所发现崖墓数量如下:
【七孔子】七孔子位于建南镇联合八组羊渡河(阳洞河)两岸,共有崖墓九座,八正方、一长方 。一门框上角有裸体人物浮雕;1983年夏,修路民工王尊然冒险进入白羊渡“七孔子”,取出圆木小棺一具,可惜其实物尽被抛入河中冲走 。
【石龙坝崖墓】石龙坝属建南镇白石溪大王坝石龙包,共有崖墓四座,三正方,一长方 。
【金竹湾崖墓】位于建南镇益塘村1组 。墓口朝东,面积约100平方米 。
【石板滩崖墓】位于建南镇明星村4组,小地名破石板 。共11个洞室,分布在岩嘴的南北两面 。
【中部营崖墓】位于建南镇中部营村5组 。洞室一,洞口近方形,内收二级 。崖壁高险,洞内情况不明 。
【龙孔庙崖墓】位于建南镇白石溪村11组,润二沟河西岸崖壁上,距河面约50米 。墓口朝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