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信用

纳税信用【纳税信用】纳税信用是指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并被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一种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内容之一 。
基本介绍中文名:纳税信用
属性:纳税
类型:信用
用途:检验是否诚信
概念纳税信用是指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并被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一种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内容之一 。治理一、纳税信用治理的现状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税收机制,既要有外在的税收法律体系进行约束,也要以老实信用这一道德标準作为行为準则 。北京市地税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于2003年2月下发了《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实施办法(试行)》,并于2003年底在全市範围内推行实施了纳税信誉a级企业的评定,部分区县局试行b、c级企业的评定治理工作 。(一)现行纳税信用评定方法及治理模式1、“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是指税务机关以纳税人遵守和履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等法定义务情况为主要依据,通过评估确定纳税人的纳税信誉a、b、c、d四个等级,并实施分类治理的工作过程 。”2、评定内容包括纳税人申请被受理之日向前推算,连续两年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徵收、税务检查、发票治理、账簿治理,以及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对纳税人)社会诚信的评价 。3、分级治理对认定的a、b、c级纳税信誉企业实行不同的治理模式 。针对纳税信誉良好的a级企业採取预约上门谘询、简化发票购领程式的措施,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规定除专案、涉税举报等情况外,两年内免除税务检查;针对纳税信誉一般的b级企业,进行常规检查和治理,重点加强日常政策的辅导和谘询,帮助企业提升纳税信誉等级;针对纳税信誉不良的c级企业,将其列为税务检查重点对象,限量供给其领购发票并严格各项审核程式等 。(二)实施纳税信誉等级评定治理的积极作用从实施效果上看,将企业信用治理引入税收治理对促进企业信用的建立和税务机关治理的完善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企业信用的建立 。实行对不同等级企业的分类治理,有效提高了企业对纳税信用的重视程度,其优惠措施及积极的正面宣传效应吸引了一部分企业积极参与评选,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社会信用的树立奠定了基础 。相反,对信誉不好的企业,由税务部门对其加强治理和帮助,无疑会促进企业建账建制、财务治理等工作,从而规範企业的竞争行为,推进全社会的信用建设 。2、一定範围内起到了“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导向作用 。通过宣传、公布纳税信誉a级企业名单,无形中为企业添加了新的竞争力,使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增加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同时,将纳税信誉不好的企业列入“黑名单”,不仅对税收有问题的企业起到震慑作用,并对其他企业也产生了一定的警示效果 。为规範企业诚信纳税,构健全社会良好的竞争环境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3、税务部门内部治理工作更加科学化 。分级治理使税务部门能够针对每类企业不同状况实施更为有效的治理,一方面降低了运行成本,将治理力度有根据地进行分配;另一方面有重点的治理使得工作更具成效,人力、物力等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一定程度的公众认知 。二、现行纳税信用治理方法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现行治理方法的不足据统计,2003年度评出a级企业1032户,约占总户数的 0.25;2004年度,评出a级企业956户,约占总户数的0.19 。就两年的评定结果看,纳税信誉a级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非常小 。而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除了信用环境的社会基础差等因素外,也暴露出现行信用治理方法自身的不足 。企业方面所反映的问题:1、评定所需成本高,评定期限相对较短 。评定需要企业首先提出申请,并提供中介机构对其进行两年有关纳税情况的审计报告 。由于评定所需审计报告与企业日常审计报告要求有所不同,导致部分参选企业需要重新製作审计报告,而企业因注册资本等客观因素不同,一份审计报告多则需要几千元,造成成本的一定增加 。此外,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周期为两年,即每两年将结合纳税人年检和纳税评估情况对其进行重新评定,评定相对频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负担 。2、治理形式相对单一,优惠措施不明显 。现行治理方式对企业的“优惠”仅仅体现在实施人性化的服务上,而随着纳税服务整体水平的日益提高,a级企业所享有的这项“优势”已不明显 。3、企业对自身信息的保密等存有顾虑 。评级后的企业将向全社会予以公布,有些企业由于对纳税信誉评定工作缺乏了解,存在一些模糊和片面熟悉,既想参与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又怕公布信息过多、泄露商业机密,致使其对参与评定活动产生许多顾虑 。还有较少数的一些企业,乾脆奉守中庸之策,担心评定后树大招风,始终保持一种观望的态度 。4、社会效应还有待提高 。在全社会信用机制相对缺失的情况下,纳税信誉的评定未能与商业信用等紧密联繫,使得纳税信誉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由于相应的治理机制、体制尚不配套和健全,一些治理制度、办法也还没有完全跟上,使得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工作奖优罚劣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以上四点原因都不同程度地挫伤了企业参与评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纳税信誉评定工作的深入广泛开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从税务部门角度看存在的问题:1、评价内容的权威性还有待提高 。主要体现在不同职能部门都进行各自的评定,且标準不一,使得纳税信誉评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评定结果的“含金量”也因此打了折扣 。此外,就纳税信誉本身而言,地税系统和国税系统各自评定,导致一个企业可能是国税系统的纳税信用a级企业,却不是地税系统纳税信用良好的企业,造成一个企业两种纳税信誉等级的尴尬局面 。2、纳税信用治理体系还有待完善 。缺乏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料库,且治理工作、具体流程还有待进一步细化,企业信用与税收征管的联繫不够密切,在税务稽查信用治理和日常税收信用治理方面尚没有规範性的制度 。仅以下发档案的形式,对一些信誉较好的企业提供开闢“绿色通道”等“优惠”服务,因随意性较大,易导致各地区做法各异,不利于信用的建立 。3、申报材料不够详实致使税务部门为企业承担了信用风险 。在评定工作中,企业提供申报材料,自然希望顺利“当选”,其申报内容往往会“扬长避短”,虽然税务部门在评定过程中要经过两次审核,但在此过程中,税务机关与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致使税务部门评定企业纳税信誉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此外,企业经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变化因素很大,税务部门还很难做到对评定后的企业实施全方位的跟蹤调查 。由于税务部门的信誉度高过其他评定的中介组织,假如不能保证评定结果100的“含金量”,企业一旦出现问题,税务部门将为其承担失信的风险,税务部门的信誉也会因此受到损失 。4、评定手段相对落后 。从评定流程看,评定过程主要靠人工定性分析,工作量较大,一方面手工劳动牵制了部分税务工作者很大精力,造成工作量增加;另一方面评定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长期实行,不利于保证评定质量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1、信用体系的社会基础较差 。各地失信现象屡禁不止,归根结底,是由社会文化、制度和治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如公民诚信道德教育较弱、市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企业守信意识不强,内部缺少信用治理,缺乏信用风险防範意识;现行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且执法不力;社会信用治理相关制度混乱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建立统一标準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进程 。2、企业信用评定信息缺乏整合性 。信用信息的治理部门都有各自的评定方法,且标準不一,导致信用评定呈现多头并举、信息零散的局面,甚至是评定结果出现自相矛盾的状况 。因此,表面上看,各部门都在管,似乎实现了“全面治理”,而实际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并出现了治理的“真空” 。3、企业经营短期行为明显 。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者还没有意识到信用经济的重要性,从事经营活动时不惜以信用为代价来换取物质利益 。具体表现为经营规划上没有长期目标,经营方式上投机取巧,渴望一夜暴富、短期获利的心理普遍存在,对信用商品需求不旺 。4、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 。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不够和对守信企业的激励措施不足是企业失信的重要原因 。失信成本过低,其处罚力度在失信企业可承受範围内,致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一再“犯禁” 。与之相对应,守信企业得不到有效的激励,处于与失信企业同样的竞争环境,势必会因守信成本的增加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完善纳税信用治理制度的构想 (一)加快信用立法工作,奠定税收信用大厦的基石法律是信用市场平稳运行的保障,是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的屏障 。我国《民法通则》、《契约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有老实守信的法则,刑法中对诈欺等犯罪也做了处罚规定,但是在法律、法规体系中,还没有全面、系统地体现信用经济的要求 。因此,要儘快研究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统一的信用评定标準和方法;明确信用信息的採集方式、範围以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保密责任;明确失信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通过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税务部门对企业纳税信用的治理 。(二)建立纳税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实现中介机构独立评价鑒于我国国情及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由政府首先推动纳税信誉的评定应当更具可操作性 。但与信誉治理髮达的国家相比,由专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定更加合理,这也是未来信用经济发展的趋势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建立税收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由税务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指导,扶助其按照市场化机制、企业化运作方式发展,最终实现中介机构独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而税务部门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信用评价,只利用信用评价结果在税务系统内部进行治理,既可以避免承担企业失信的风险,又可实现税收信用治理的集约化 。(三)进一步整合信用资源,建立健全信用治理体系一是要加快系统内税收信用资料库的建立,方便税务部门及时把握企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征管工作 。二是要鼓励信用中介机构注重税收资料库的建设,为公正、準确地评价企业纳税信用奠定基础 。同时,在时机成熟时,税务部门可提供部分信息与中介机构共享,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互惠互利 。三是建立与国税、工商、海关、质监、银行等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将同一企业在各部门的信息资料交专门评价机构综合评定,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準确性,同时减轻各部门评定工作量,真正实现人力、物力的有效利用,降低信用评定成本,避免企业在不同部门频繁评定,减轻企业负担 。(四)完善税收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税收信用效力一是要启用守信激励机制 。联合其他政府机关对信誉良好的企业提供一系列便捷服务,根据工作需要适当简化、合併一些工作手续,并可推出守信企业“vip”服务,预约服务以及免予日常检查等一些“优惠”措施 。在实施完善阶段,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推行分配税收信用额度,对老实守信的企业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 。这样,既有效调节了社会经济秩序,规範了企业经营行为,又可让企业真正实现“名利双收” 。二是要建立失信警示及惩罚约束机制 。引入现代化手段为各单位建立纳税信用纪录,企业一旦有不良纪录,税收征管系统中自动将企业降低等级,同时对其加大稽查力度;对被降级的企业,规定一定时限不得升级,对降级期间再次发生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的企业,从重处罚;建立与其他政府部门联合的失信企业公告制度,供公众随时查询,并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各部门都要对其加强监管力度;此外,应将税收信用惩罚机制与商业信用挂鈎,对失信企业的资金动用、信用卡使用都应适当加以控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信用惩罚,使不讲信用或信用不佳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 。正所谓“让失信者生活环境恶化,是对失信者最有效的惩罚”,使失信者的环境逐渐恶化从另一角度看就是对守信者的奖励,也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最佳化 。(五)扩大纳税信用治理的效力範围,有效发挥纳税信用指标作用纳税信誉作为纳税人综合信誉资料中一项举足轻重的信誉指标,应使其在更广泛的範围内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通行证 。首先应将企业信用情况在社会公布,信用良好的企业将与其减少、断绝经营往来活动;其次,应在日常税收工作和税务稽查工作中实行信用治理,并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有效发挥纳税信用指标作用 。对具有不良纳税行为的企业,联合工商、海关等相关治理部门共同加大监控和治理力度,以便在全社会範围内防止失信行为和欺诈行为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