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风筝误》戏照他以旺盛的创作力,数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这些通俗文学作品虽在当时被正统文人所不齿,视为末技,但由于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生活,寓教于乐,适合观众、读者的欣赏情趣,所以,作品一问世,便畅销于市场,被争购一空 。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更是受到读者的欢迎,成为抢手货 。李渔称自己的作品是“新耳目之书”,一意求新,不依傍他人,也不重複自己 。他努力发现“前人未见之事”,“摹写未尽之情,描画不全之态”,故事新鲜,情节奇特,布局巧妙,语言生动 。他的小说重在劝善惩恶,同情贫穷的下层人物,歌颂男女青年恋爱婚姻自主,谴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学为主题,具有一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后人在评论他的小说成就时,称他的《无声戏》、《十二楼》两个短篇小说集是继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之后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是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 。词坛树帜关于李渔的戏剧创作,据他本人和同时代人郭传芳说,有“前后八种”、“内外八种”共十六种,但编写时可以肯定的却只有十种 。李渔写作传奇是他生平最大的“癖嗜”,自称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 。他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联繫观众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词坛上一举成名,“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的作品因为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故遍行于坊间,不少作品还被翻译后流入日本及欧洲国家 。从1651至1668年,李渔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期间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等大量剧本 。他把《风筝误》等十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此书一经问世,便洛阳纸贵,抢购一空,并被当时的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 。
文章插图
李渔画像《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在李渔之前戏曲创作上重“曲”轻“剧”,重填词轻宾白的风气 。为了加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他主张“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这是李渔传奇最突出的地方 。他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 。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 。” 李渔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 。维权抗争李渔在杭州居住数年之后,随着作品的不断问世,“湖上笠翁”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坛新人 。他的作品以惊人的速度向各地流传,杭州、苏州、南京等地的一些不法书商千方百计进行私刻翻印以牟取暴利,在缺少交通工具的当时,数日之内,三千里外的地方也能见到笠翁新作 。有的就乾脆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作品,挂上“湖上笠翁”的名进行发行,矇骗读者 。不法书商不择手段牟取暴利的行径,不仅侵犯了他的着作权,还极大地影响到他的声誉和经济收入 。为捍卫着作权,他勇敢地站出来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他一边请求官府为他主持公道,传札布告;一边与女婿沈心友四处奔走,上门交涉 。他曾在《闲情偶寄》里说道:“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 。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即以是集为先声 。总之天地生人,各赋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尝塞彼心胸,使之勿生智巧,彼焉能夺吾生计,使不得自食其力哉!”
- 元朝将领、汝南郡侯 周全
- 紫铜 T3
- 李準基、文彩元主演电视剧 犯罪心理
- 林俊杰、郑容和合唱歌曲 Checkmate
- 青年创业者、励志演说家 王成汉
- 袋鼯科
- 韩国2000年宋承宪、金圭丽主演电视剧 我愿意
- 学前儿童用、1年级学生用 幼儿练字:学写生字5
- 王春红、李叶青、张芹编着书籍 办公自动化案例教程
- 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