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宾阳县【宾阳县】宾阳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位于广西中南部,南宁市东北部,东邻贵港市覃塘区,南偏东与横县接壤,南与兴宁区、青秀区交界,西与武鸣县相连,西北衔接上林县,东北与来宾市兴宾区相邻 。介于北纬22°54′—23°27′,东经108°32′—109°15′之间,总面积2308平方千米 。
宾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程思远的家乡,被誉为“广西小五金之乡” 。稻藕套种栽培技术全国首创,得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10位院士高度评价和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袁隆平院士还亲笔题词“稻藕套种之乡——广西宾阳” 。
2018年,宾阳县下辖16个镇,另设有1个农场,户籍人口106.06万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为23.0:30.5:46.5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宾阳县
外文名称:Binyang County
别名:宾州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广西南宁市
下辖地区:16个镇
政府驻地:宾州镇永武街235号
电话区号:0771
邮政区码:530400
地理位置:广西中南部,南宁市东北部
面积:2308平方千米
人口:106.06万人(2018年户籍人口)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着名景点:相思潭,程思远故居,宾州古城等
火车站:宾阳站、黎塘站
车牌代码:桂A
行政区划代码:450126
历史沿革今宾阳县境,古为百越(粤)西瓯之地 。夏、商、周为荆州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地属桂林郡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地属郁林郡 。是年建领方县(县境内有领方山而得名),为县地建立行政建置之始 。时领方县域範围大致包括今宾阳县、武鸣县、南宁市区、上林县、合山市、及横县部分(原永淳县)、来宾市兴宾区部分(原迁江县) 。三国时代,县地为吴国属地 。吴元兴元年(264年),改县名为临浦县 。西晋太康年间(280年—289年),恢复领方县名,并在县域东部汉广郁地另设绥宁县 。南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撤绥宁县置安城县 。旋以州统郡,领方、安城两县升为郡,皆属南定州 。隋朝开皇八年(588年),两郡同改为县,属郁林郡 。唐朝废郡立州,领方县地属南方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领方县名为岭方县,在岭方县域南部、西部分设琅琊、思乾县 。唐贞观五年(631年),在岭方县域置宾州(州境内有宾水而得名 。所谓宾水,为今清平水库及其源流小江),为县地设州行政建置之始 。宾州属岭南道,时辖岭方、琅琊、思乾、安城4县 。贞观十二年(638年),撤思乾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宾州为安城郡 。唐至德二年(757年),又改为岭方郡,同时将安城县更名为保城县 。唐乾元元年(758年),将岭方郡恢复为宾州,时辖岭方、安城、琅琊3县 。五代十国时,沿唐制,宾州隶属南汉 。宋开宝五年(972年),废宾州,将琅琊、保城两县併入岭方县,隶属邕州 。次年又恢复宾州建置,属广南西路 。宋端拱二年(989年),上林县(原为澄州)归属宾州辖;天禧四年(1020年),迁江县(原为思刚州)归属宾州辖 。时宾州共辖岭方、上林、迁江3县 。元世祖初年,宾州升为路称宾州路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名宾州,属广西两江道 。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岭方县併入宾州 。宾州隶于柳州道(府) 。清雍正三年(1725年),宾州升为直隶州,辖上林、迁江、来宾、武宣4县;十二年(1734年)降为散州,改属思恩府 。清宣统三年(1911年),宾州改称宾县 。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宾阳县(县城在宾水之北故名),隶属柳州道 。民国二年(1913年)隶属邕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属南宁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广西省政府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宾阳民团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属南宁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属南宁行政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属武鸣行政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属广西第八行政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属广西第四行政区 。1949年12月宾阳县解放后,属南宁专区管辖 。1951年11月南宁专区改称宾阳专区 。1952年8月改为邕宁专区 。同年12月属桂西壮族自治区管辖(1956年3月自治区改为自治州) 。1958年1月自治州撤销,宾阳县属邕宁专区辖;同年9月,邕宁专区改称南宁专区;同年12月,宾阳县与上林县合併,称宾林县 。次年5月恢复原两县建置 。1971年,南宁专区改称南宁地区 。2003年6月27日,南宁地区撤销,宾阳县划归南宁市管辖 。行政区划区划沿革明万曆年间(1572年—1620年),宾州统辖本州及上林、迁江两县 。本州分为关厢、上朗青、下朗青、上宾化、下宾化、琅琊、安城等7乡及1偏户 。清道光年间,宾州行政区域划为关厢及上郎青、下朗青、上宾化、下宾化、琅琊、安城等6乡,额编16团3甲,另安城5团 。团、甲下分村,共584村 。并分设16图2里 。宣统三年(1911年),全境划为城、中、东、南、西、北6个自治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城、中、东、南、西、北区分别改称为第一至第六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将6个区缩减为4个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撤区并乡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全县缩划为32个乡(镇)、460个村(街)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增加案山、中华、三王、先天、高田等5个乡 。1949年12月,宾阳解放后,全县划为东、南、西、北4个区和2个镇(新宾镇、芦圩镇),区下设35个乡 。1950年8月增加10个区(以数字命区名)和1个直辖镇(芦圩镇),区下设35个乡 。1951年初又增为11个区和1个直辖镇,区下设142个乡(镇) 。1953年5月,缩编为12个区、1个直辖镇,142个乡(镇) 。195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142个乡镇合併为34个乡和2个直辖镇 。同年8、9月,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撤销乡镇,将全县划为13个人民公社,下设39个大队、639个生产队 。同年12月,宾阳县与上林县合併称宾林县 。1959年5月宾林县撤销,恢复原县建制,全县划为23个人民公社,下设604个大队,2951个生产队 。1960年7月,全县调整为18个公社2个镇 。1962年9月,全县调整为12个区,下设147个公社(含手工业社) 。原有的800个大队,除12个大队分别划属3镇合为每镇1个农业大队外,其余788个大队取消 。1968年9月,12个区建制撤销,改称为人民公社,原人民公社改称为生产大队,并增设14个大队 。1984年8月至10月,实行政社分开,取消公社建制,建立乡镇建制,全县划为18个乡、3个镇,下设206个村民委员会、2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1987年6月至10月,村民委员会改为村公所,在自然村建立村民委员会 。1995年3月,撤销村公所和自然村的村民委员会,全县改设208个村民委员会 。2000年1月,王灵乡改为镇建制 。2003年2月,撤併宾州、芦圩、新宾3镇,组建新的芦圩镇;撤併黎塘镇和黎明镇,组建新的黎塘镇 。2005年7月,撤销高田乡,併入陈平乡;撤销太守乡,併入思陇镇;撤销河田乡,併入芦圩镇;撤销双桥乡,併入王灵镇,同时,将黎塘镇的三择、义和2个行政村划归王灵镇管辖 。全县共有16个镇,辖4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93个村民委员会,有1881个自然村 。区划现状截至2018年末,宾阳县下辖16个镇,另设有1个农场 。宾阳县人民政府驻宾州镇 。统计用区划代码名称450126100000宾州镇450126101000黎塘镇450126102000甘棠镇450126103000思陇镇450126104000新桥镇450126105000新圩镇450126106000邹圩镇450126107000大桥镇450126108000武陵镇450126109000中华镇450126110000古辣镇450126111000露圩镇450126112000王灵镇450126113000和吉镇450126114000洋桥镇450126115000陈平镇450126451000廖平农场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宾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南宁市东北部,东邻贵港市覃塘区,南偏东与横县接壤,南与兴宁区、青秀区交界,西与武鸣县相连,西北衔接上林县,东北与来宾市兴宾区相邻 。介于北纬22°54′—23°27′,东经108°32′—109°15′之间,总面积2308平方千米 。地质构造宾阳县境内地质构造複杂,东南部处于广西区域构造大瑶山凸起南西端,西南部属大明山隆起东端,中、北部为来宾断褶带南西边缘部分,是几个构造单元的交接地带 。从地质力学观点看,是处于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弧顶和盾地的一部分 。褶皱1、早古生代紧密线状褶皱出现于县境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西南和南部为崑仑关复背斜南东段,东南部是镇龙山穹窿,由下古生界寒武系碎屑岩组成背斜、穹窿核部,为近东——西向的紧密线状複式褶皱 。2、上古生界——中生界舒缓褶皱镇龙山穹窿轴部为寒武系,两翼为泥盆系,呈等轴圆形,褶隆高差大于1000米 。茶灶短轴背斜分布于茶灶至廖平一带,长3千米,宽4千米,轴向北西310度 。甘棠向斜分布于甘棠一带,短轴状,轴向北西20度,长8千米,宽4千米 。六凤岭分枝状向斜出露于六凤岭、帮光至新宾一带,长24千米,宽6千米 。断裂断裂按展布方向有北西、北西西向,北东、北东东向和近东西向三组断裂 。1、北西、北西西向断裂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崑仑关背斜北东段的武陵、六蒙、陈平和镇龙山穹窿北西翼的欧阳、新姑岭、甘棠一带 。其中樟木坪——陈平断层,系区域性大断层,即南丹——崑仑关断裂的南东段,贯穿县境西南 。县内长约40千米 。切割寒武系、上古生界、下第三系及燕山期崑仑关花岗岩体 。推断断距约2550米 。2、北东、北东东向断层主要为黎塘断裂带 。分布于黎塘、姚村、羊山、边山、芭乍一带,主要由5条断距较大(垂直断距700一1500米)的断层组成,切断洋桥向斜南翼,使岩层呈迭瓦式多次重複出现 。县境内出露一般25—30千米 。3、近东——西向断层分布于崑仑关复背斜内,六蒙——陈平一带 。常被北西向断层切割 。地形地貌宾阳县整个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县境东、南、西三面边缘土山环亘,北及东北面边缘石山群立,中部为不闭合盆地,属大片沖积平原,北部及东北部为溶蚀平原及缓丘地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地带,东南部为高低丘为主的丘陵区 。中部平原,延伸至新桥、芦圩、大桥、武陵、古辣、甘棠等镇,面积576.2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4.9% 。海拔高度在100—120米之间,虽有部分丘陵,但高低相差在10米以内,起伏甚微 。宾阳一武陵山前平原面积446平方千米,地表平坦,堆积层厚度较大,为广西四大沖积平原之一 。北部东北部溶蚀平原及缓丘地区,延伸至邹圩、新圩、宾州、洋桥、和吉、黎塘、王灵等镇,海拔85米—110米之间,面积81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5.21% 。东部低山丘陵区起伏变化较大,山坡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坡度多在15—40度之间,面积20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96% 。全县平原面积为82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5.6%;丘陵面积71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1.1% 。县境内有山峰200多座,海拔500米以上30多座 。山脉分两大支 。东支镇龙山脉,盘踞于县境东和东南部边缘,与贵港市、横县交界,东西长32千米,南北宽27千米,山沟深壑狭窄,山峰海拔多在7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多半在100—200米以上,主峰镇龙山海拔1170米,为全县最高山峰 。西支大明山余脉,绵亘县境西南与南部,其扭轴位于宾阳县思陇镇与上林、武鸣两县、区交界处,东分支在新桥、芦圩、武陵、古辣等镇,长43千米,宽13千米,一般海拔500米,西分支为宾阳县与兴宁区、横县的界山,主峰白凿山海拔1041米,为宾阳县的第二高峰 。气候特徵宾阳县地处低纬度,受海洋暖湿气流调节,高温多雨,夏长冬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太阳辐射强,热量多,不仅盛夏炎热,冬季有时也颇温暖 。春季平均始于2月16日,结束于5月1日,持续2个半月,夏季平均始于5月2日,结束于10月13日,持续5个半月;秋季平均始于10月14日,结束于1月1日,持续2个月20天;冬季平均始于1月2日,结束于2月15日,持续1个半月 。年平均温度20.8℃ 。1月份最冷,月平均温度11.4℃ 。7月份最热,月平均温度28.2℃ 。雨量分布特点是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 。年降雨量的地区分布大致是:西部和西南部一带山地的高田、陈平、六岑、贵龙、六盆、柳洞、六合、马岭、碗窑、德明、中兴、南山、六明、六章为多雨区,年雨量大于1750毫米,其余山区(除胜龙、黄冠、平安)为次多雨区,年雨量为1650—1750毫米;中部包括新桥、芦墟、新宾、大桥、古辣、武陵、甘棠为次多雨区,年雨量为1550—1650毫米,西部山区的胜龙、黄冠、平安为少雨区,年雨量为1300—1490毫米,北部和东部包括黎塘、和吉,邹墟为次少雨区,年雨量为1400—1500毫米 。全县年平均雨晕为1589.2毫米 。水系水文宾阳县境内无大河巨川,但溪涧密布,小河溪江纵横 。境内河流长5千米以上的有37条,长15千米以上的有20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有33条,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有7条 。河流分为红水河、郁江水系,统属珠江流域之浔江水系 。大部分河流因地势由东南、西南向北汇流 。全县河道总长688.45千米,总流域面积2304.08平方千米 。正常流量44.0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9.50立方米/秒 。最大的河流清水河流经县境长39千米,流域面积381.15平方千米,正常流量14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2立方米/秒 。其余河流大部分属季节性溪流 。土壤类型宾阳县境土壤类型多样,分为6个土类、15个亚类 。6个土类是水稻土类、砖红性红壤土类、黄壤土类、石灰(岩)土类、紫色土类、沖积土类 。水田以淹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沼泽性水稻土为主,畲地以耕型第四纪红土赤红壤、耕型铁砾赤红壤为主 。荒林牧地以砂页岩赤红壤、石灰岩亦红壤为主 。全县土壤成土母质以砂页成土为多,主要分布于县境西南大明山余脉和东南镇龙山脉的低山丘陵区;红土母质成土次之,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花岗岩成土主要分布在崑仑关一带,紫色页岩成土主要分布在甘棠、和吉、邹圩等地,河流沖积成土主要分布在沿河两岸和平原地区,洪积成土一般分布在山前的沖积扇或河谷地带,石灰岩成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黎塘、和吉与邹圩一带,石灰岩组成的残峰平原、硅质页岩成土主要分布于新宾至大桥公路两旁的狭长地带 。全县耕地主要集中在县境中部广阔的沖积平原和西北部及山前的中丘地带 。全县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南、西部边缘的黎塘、王灵、露圩、甘棠、陈平、思陇、宾州、武陵、中华、古辣等乡镇的土山 。牧草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洋桥、和吉、邹圩和中部的大桥、宾州等镇 。自然资源水资源宾阳县境内水资源有地表水、地下水 。截至2015年8月,全县有中小型水库127座,其中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40座,小二型水库83座,水库集雨面积520.48平方千米,总库容33882.1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2691.41万立方米 。此外还有小塘库622座 。全县最大的水库清平水库总库容971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6207.23万立方米 。全县90%以上的水库分布在县南部山区 。有地下水42处,主要分布在黎塘镇及和吉、洋桥、邹圩、芦圩、大桥、王灵、古辣等乡镇的岩溶区内,蓄流量3.23立方米/秒 。有富水地段6个 。地下河11条,枯水流量2381升/秒 。黎塘富水地段面积为47平方千米,姚村地下河流量为123/秒 。全县地下泉34处,枯水期流量3.13立方米/秒 。此外还有地下孔隙水,主要是打深井使用 。全县平均年降雨量产生的径流总量20.70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2422立方米,公顷均耕地占有地表水量3600立方米 。年可利用水量0.2124亿立方米 。引水流量4.64亿立方米,年可利用径流量7.06亿立方米,占产水量的35.2% 。植物资源宾阳县境内用材类植物主要有杉木、松木、桉木、苦楝、樟木、铁木等,其中分布最广的是马尾松、杉木和竹类 。果树类主要有柑、橙、柚、龙眼、荔枝、梅、梨、桃、李、枣、柿、枇杷、黄皮、柠檬、黄枧、香蕉、巴蕉、葡萄等 。其他林木类还有柏、枫、榕、桂、椿、槐、柳、栗、油桐、八角、桑、油茶、棚、紫檀、槟榔、乌桕、苏木、慈恩等 。花薴有玉兰花、桂花、芙蓉、菊花、夜来香、海棠、月季、腊梅等等 。药用植物有半夏、桔梗、柴胡、姜黄、紫苏、黄精、香附、高良姜、草决明、半边莲、木弊子等118种 。动物资源宾阳县境内野生哺乳类动物主要有黄麋、野兔、獭、果子狸、野狸、獾、穿山狐等 。鸟类有伯劳、乌鸦、鹧鸪、山鸡、画眉、斑鸠、鹩哥、猫头鹰、喜鹊、啄木鸟、鹌鹑、麻雀、白头翁、翡翠、燕子、莺、红毛鸡、野鸭、鹤、鹭、雁、燕子、杜鹃、黄雀、云雀等等 。鱼类主要有鱅鱼、鲢鱼、鲩鱼、鲮鱼、鲤鱼、鳗鱼、鲫鱼、点星鱼、泥鳅、黄鳝、塘角鱼、花鱼、桂花鱼、鲶鱼等等 。蛇类主要有吹风蛇、银包铁、百步蛇、草花蛇、南蛇、碰蛇、白花蛇、青竹蛇、眼镜蛇、五步蛇、山万蛇、水律蛇等 。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小灵猫、虎纹蛙、雕鄂(猫头鹰)、褐翅鸦鹃(毛鸡) 。属广西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雉鸡(山鸡)、八哥、大山雀、喜鹊、画眉、黄鬊(赤鹿)、豹猫、黄鼠狼、中华竹鼠、乌龟、泽蛙、沼蛙、大树蛙、花姬蛙、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水律蛇、灰鼠蛇、三索蛇、百花锦蛇等 。矿产资源宾阳县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钨、钼、铋、铜、铅、锌、锑、锰、三水铝、褐铁、流铁、金、银、白砒、石灰石、花岗岩、石英、毒砂、铝土、瓷土、煤、磷、钾、重晶石、页岩、粉砂岩、铅土、膨润土、高岭土、砂、粘土等 。截至2015年8月,已探明金属矿床(点)31处(大型1处,中型2处,小型13处,矿点15处),但品位普遍较低 。查明非金属矿床94处(大型1处,中型3处,小型49处,矿点41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