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夏蜡梅


植物 夏蜡梅

文章插图
夏蜡梅(植物)夏蜡梅(学名:Calycanthus chinensis Cheng et S. Y. Chang)是腊梅科夏蜡梅属植物,高1-3米;树皮灰白色或灰褐色,皮孔凸起;小枝对生,无毛或幼时被疏微毛 。叶宽卵状椭圆形、卵圆形或倒卵形,长11-26厘米,宽8-16厘米 。花无香气,直径4.5-7厘米;花梗长2-2.5厘米,有时达4.5厘米 。果托钟状或近顶口紧缩;瘦果长圆形 。花期5月中、下旬,果期10月上旬 。
分布于中国浙江临安市顺溪镇的直源、大明山、千亩田等地,颊口镇的前坑,龙港镇的双石边村一带以及西部天台县境内 。生长于海拔600-1000米山地沟边林荫下 。
夏蜡梅是中国特有的孑遗树种属,为研究东亚与北美植物区系间的渊源关係提供了活资料 。夏蜡梅花形奇特,色彩淡雅,是一种值得在园林绿地中套用的花灌木 。夏蜡梅入药,花蕾于初开之花,有解暑、清热、理气、止咳等功效 。花和根可治胃痛 。
【植物 夏蜡梅】(概述图参考资料来源:)
基本介绍中文名:夏蜡梅
学名:Calycanthus chinensis Cheng et S. Y. Chang
别称:黄梅花、蜡木、大叶柴、牡丹木、夏梅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毛茛目
科:蜡梅科
属:夏蜡梅属
种:夏蜡梅
命名者及年代:Cheng et S. Y. Chang,1963
植物学史分类学夏蜡梅属是蜡梅科的模式属,由林奈(Linna-eus)根据模式种美国蜡梅建立于1759年 。该属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只存在于北美洲并仅含西美蜡梅(Calycanthus occidentalis)、美国蜡梅(C.floridus)及其变种光叶红蜡梅(C.floridus var.oblongifolius)等种类 。1963年郑万钧和章绍尧根据采自昌化的模式标本发表了新种夏蜡梅,当时将其归併在夏蜡梅属下,这样夏蜡梅属也被认为是东亚—北美的植物间断分布属 。奈斯利(Nicely)蜡梅科专着仅在一个脚注中提到了夏蜡梅,简单地认为它的建立是不合适的,其分类位置也不清楚而予以排斥在外 。蒋英和李秉滔则肯定了夏蜡梅的分类地位,指出它成立为一个种是完全可以的,置于夏蜡梅属也是合理的 。Nicely基于只分布于美国的夏蜡梅属植物(包括西美蜡梅、美国蜡梅及其变种光叶红蜡梅)的一些形态性状比特产中国的蜡梅属植物的原始而且各自种间又非常近缘,同时美国东南部的美国蜡梅及其变种光叶红蜡梅与加利福尼亚的西美蜡梅又呈间断分布,于是他假设夏蜡梅属起源于美国东部,后来向西迁移到加利福尼亚形成西美蜡梅再进入亚洲 。鑒于奈斯利(Nicely)的假设是在不考虑夏蜡梅的情况下作出的,存在很大的缺陷 。李林初对奈斯利(Nicely)关于夏蜡梅的观点提出异议 。关于夏蜡梅的分类地位,目前还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夏蜡梅应归入美国蜡梅属,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夏蜡梅花被片已分化为二型,无香气等应另立新属(Sinocalycanthus),有分子学证据表明夏蜡梅与美国蜡梅、西美蜡梅界限明显,中国国内学者普遍认同后一种观点 。起源从微观方面分析夏蜡梅的起源
蜡梅科植物的染色体计数早有文献报导 。杉浦(Sugiura)报导了蜡梅属(Chimonanthus)、Sax报导了夏蜡梅属(Calycanthus),2属的染色体基数都是11 。刘洪愕等对8种蜡梅科植物根尖和茎尖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了测量和计算,从染色体数目、核型公式、染色体长度、对称性4方面作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蜡梅科全部种类的染色体基数都是11,比较组型的对称性后发现夏蜡梅属比蜡梅属更为原始,2属中又以美国夏蜡梅和柳叶蜡梅分别为属内最原始种 。但是李林初、刘洪谔等计数了夏蜡梅的染色体(2n = 22)并做了核型分析后认为夏蜡梅属比蜡梅属更原始 。周世良从核基因组的ITS序列分析得出,夏蜡梅与西美蜡梅具有最密切的亲缘关係 。但从叶绿体基因组的trnL-F序列分析,夏蜡梅与蜡梅属的物种关係更为密切 。因此推测,夏蜡梅的遗传组成可能有2种来源,一种可能是以蜡梅属的祖先为母本,美国蜡梅属的祖先为父本通过杂交产生;第二种可能性是夏蜡梅与美国蜡梅属有共同的起源,扩展到北美的物种与在中国的近亲在叶绿体基因组的进化上产生强烈的分化,分子学证据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性 。夏蜡梅仅为东亚和北美特有,而在东亚和北美两个相隔甚远的地方同时存在,证明了这两地在植物区系之间的联繫,是大陆板块漂移说强有力的证据之一,因此夏蜡梅在植物区系研究上有极大的科学价值 。从形态学特徵分析夏蜡梅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