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旅·走进中国科技殿堂

文明之旅·走进中国科技殿堂【文明之旅·走进中国科技殿堂】《文明之旅·走进中国科技殿堂》以全景式眼光,生动地勾画出了中国科技成长壮大和发展演变的轨迹,描绘出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造福华夏的奋斗经历,以及在西学东渐背景下所作出的回应和为追赶世界科技潮流所进行的不懈求索过程 。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成就辉煌,举世瞩目,对人类文明产生过巨大影响 。您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自己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吗?现在,我们把开启科技宫殿之门的钥匙交给您,请您循着中国科技的历史长河,开始我们的文明之旅 。
基本介绍书名:文明之旅?走进中国科技殿堂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页数:338页
开本:16
定价:80.00
作者:高奇
出版日期:2008年1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9787560734712
图书目录第一章 石器时代的科技萌芽 一、石器的製造二、弓箭的发明 三、火的使用 四、农业的起源 五、畜牧业的起源 六、制陶 七、养蚕与原始纺织技术 八、原始建筑 九、原始交通运输工具 十、原始医药 十一、大禹治水 十二、科学知识的萌芽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科技幼苗 一、青铜冶铸技术 二、耕作制度及技术 三、畜牧兽医的进步 四、百工及瓷器、酒、马车的发明 五、商周计数法和商高定理 六、《夏小正》及商周天文曆法 七、中医中药 第三章 铁器时代降临时的科技奠基 一、铁器时代到来 二、《考工记》及合金配比规则 三、鲁班和墨子 四、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五、大型水利工程 六、“九九歌”和筹算 七、天文曆法 八、《山海经》和《禹贡》 九、医祖扁鹊和医典《黄帝内经》 第四章 壮大成型中的秦汉科技 一、铁器化和新耕作法 二、《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 三、纺织、盐井、漆器及建筑 四、蔡伦与造纸术 五、度量衡的制度化 六、《九章 算术》 七、天文观测和论天三家 八、张衡的伟大创造 九、地图的出现 十、《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八十一难经》 十一、“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一、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二、灌钢、制瓷、造纸 三、新机械的出现与大发明家马钧 四、对煤、石油、天然气的认识与利用 五、刘徽与《九章 算术注》 六、中国剩余定理 七、祖沖之父子 八、炼丹术与化学 九、地图学理论和《水经注》 十、四大医家及其医药学经典 第六章 隋唐科技揽胜 一、《四时纂要》和《茶经》 二、大运河和赵州桥 三、雕版印刷 四、数学教育 五、天文学家一行 六、医药学着作 七、人命贵于千金 八、火药的发明 第七章 鼎盛的宋元科技 一、陈蒡和王祯的农书 二、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器 三、製盐、制瓷 四、宋元机械及《梓人遗制》 五、纺织业与黄道婆 六、水利工程和名桥的建造 七、木构建筑与《营造法式》 八、宋元数学四大家 九、梦溪园中的科技总括 十、天文仪器及观测活动:苏颂、郭守敬 十一、地理学的发展 十二、医药学与金元四大医学流派 第八章 传统科技的成熟和集成 一、农业水利技术 二、郑和下西洋及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 三、冶炼技术和制瓷技术 四、纺织印染和造纸印刷 五、珠算术的兴盛 六、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七、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八、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九、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十、茅元仪的《武备志》 十一、“样房雷”对建筑学的贡献 十二、医药学的成就 第九章 西学东渐与国人回应 一、西方传教士来华 二、合译《几何原本》 三、《崇祯曆书》的编纂 四、康熙朝的科学活动 五、雍正、乾隆朝的科学活动 六、对西学的态度和政策 七、会通中西的王、梅 第十章 近代科技的引进和传播 一、林则徐和魏源的科技引进观 二、外国人在中国的科学传播活动 三、洋务运动中的科技创业 四、洋务运动中的科技翻译 五、维新运动前后严复的科学翻译和思想启蒙 六、海外留学 七、学制改革和兴办学校 八、近代科技的开拓者 第十一章 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开创 一、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技术启蒙 二、科学社团和科研机构的涌现 三、科技教育与理工农医院校的建立 四、数学领域中的探索 五、物理学领域中的探索 六、化学领域中的探索 七、天文学领域中的探索 八、地学领域中的探索 九、生物学领域中的探索 第十二章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和重大成就 一、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与发展 二、归国潮和留苏潮 三、科技政策的变化 四、科技规划和发展战略 五、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六、层子模型 七、生物大分子的人工合成 八、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九、重大桥樑工程 十、大庆油田的开发 十一、核子弹、氢弹的研製 十二、快速发展的航天科技 十三、计算机的“三大巨头” 十四、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 十五、杂交水稻 后记文摘隋唐时期,医疗行政建制已比较完善,医药教育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时设有掌管医政事务的“太医署”,里面有行政官员和医务人员两类,太医令、太医丞、医监、医正等属于行政官员;医师、医工、医生、主药、针工、按摩工等属于医务人员 。太医署附设的医学校分科齐全,有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每科设一名负责管理教学事务的博士 。医科又分为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科)、角法(拔火罐等外治法) 。医学校的学生学习一些基本课程如《内经》、《神农本草经》、《脉经》、《针灸甲乙经》等,然后再分科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到七年 。考试制度非常严格,分月考、季考、年考、毕业考,最后按学习成绩来分派工作 。巢元方(约550-630)就是隋炀帝时的太医博士,京兆华阴(今属陕西省)人 。他医术精湛高超,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相传他曾用简单的药方治好了某人久治不愈的风湿病 。他在医学理论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诸病源候论》就是他受皇帝之命,率领众太医集体编写而成的 。《诸病源候论》也称为《巢氏病源》 。成书于大业六年(610),全书50卷,分为67门,有1720多论,囊括了多种医科方面的知识 。该书主要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变和分型等,堪称为中国医学史上关于病因病理方面探讨内容最丰富的一部专着 。《诸病源候论》大都以《内经》的内容作为基本原理,对疾病症候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解释,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对过去的见解有所超越和创新 。它使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书中详细而準确地记载了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多种科类在内的1300多种疾病的症候 。该书不仅对前人的医疗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有了长足的发展,这足以表明当时临床实践经验的丰富及中医学的较高水平 。其中有些记录如天花与麻疹的区别等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献记载 。对糖尿病、漆过敏、泌尿繫结石、夜盲症、鼻息肉、麻风病等多种疾病病症的记载,在现在看来都有一定的科学性 。因此,该书在中医界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其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诸病源候论》对一些疾病起因的分析打破了前人的定论,而首次发现了一些真正的病原 。如对于疥疮等病的病因,前人的理论中一直说是由皮肤感风惑邪热引起的,巢元方等人通过仔细观察推翻了这一定论,确认疥疮是由不易被看到的细疥虫所引起的,并强调“疥疮多生手足间,染渐生至于身体”,从而较为正确地阐述了疥疮的病原体、传染性、好发部位的临床表现等 。此外,《诸病源候论》还比较科学地对疾病进行了分类,除了按内、外、妇、产、儿、五官、皮肤等科分类外,在内科疾病中又进行了由大至微的较系统的划分,把属于全身性的大病置于首位,然后再根据症候特徵、脏腑系统分门别类地对其他类型的疾病加以叙述 。如将脾胃病、呕哕病、食不消等病列在一起进行叙述,将妊娠病、难产病、将产病、产后病、杂病等妇科病列在一起来分析,等等 。该书中的许多分类方法已经同现代医学中的分类非常接近了 。在《诸病源候论》中还记载了当时外科、妇科、齿科等的手术状况,这表明中国古代医学手术技术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在记载手术时,书中所强调的许多注意事项与现代医学基本相符 。《诸病源候论》是中国古代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医学巨着,它的原文和论点被后来的医学家大量援引 。在探讨疾病病理、病因等方面它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是巨大的,远远超过了当时其他同类书籍 。《诸病源候论》的问世标誌着中医学中的病源症候学的诞生,它自唐宋以来长期被定为医科学生的考试科目之一,并且在朝鲜和日本也曾将其视为必读的医学经典着作而广为流传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根据苏敬等人的建议,唐政府组织二十多人编修本草 。为此,政府下诏徵集全国各地的药物,并绘出图谱 。《新修本草》于显庆四年(659)编成,并颁行全国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又称《唐本草》 。全书共54卷,包括了药图、药经、本草三个部分,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新增药物100多种 。《新修本草》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功效、主治等各方面的内容,图文并茂,内容充实,对统一用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医药学特别是藏医藏药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藏医是西藏地区特有的医学,是藏族人民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藏医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藏医书《侖布加汤》中就有“有毒必有药”的记述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人西藏及其他形式的藏汉、藏印等文化交流,传入了大批医书,藏医也因此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 。与中医相比,藏医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 。藏医的解剖学要比中医发达得多 。由于藏医经常解剖尸体,因此,藏医就更加清楚地认识了人体的构造 。藏医在诊断过程中除了套用中医的望、闻、问、切之外,还进行尿诊,即通过观察清晨小便的颜色、气味、泡沫等的变化,来帮助诊断疾病 。隋唐时期,随着藏医学的不断完善,涌现出了大量医学着作,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藏名《居希》,全名为《甘露要义八支秘密诀窍续》 。“甘露”是指本书的意义如同甘露一般珍贵;“八支”系指其所包括的八个部分的内容 。据现代学者考证,原作者应为8世纪的藏医医圣宇陀·元丹贡布(又称宇陀·宁玛元丹贡布),成书时间在8世纪末 。据藏文史料记载,该书着成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依照当时在藏的密宗始祖莲花生的建议,将书密藏于桑耶寺的柱子下面 。直到11世纪才被札巴恩协发掘出土 。几经辗转,最后由原作者宇陀的后代宇陀萨玛·元丹贡布获得,今天的版本就是经他亲手修改、补充、诠释后而流传于世的 。P126-129 后记《走进中国科技殿堂》是“文明之旅丛书”中的一部,它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图文并茂,体系完整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大体上按照中国科技起源、发展和演变的顺序次第展开,力求对科学家及其思想和那些极富智慧的发明,进行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而又系统全面的介绍 。通过对该书以及该套丛书中其他图书的阅读和学习,将有助于读者开阔视野,深化对于中华文明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最佳化知识结构,形成跨学科的贯通性思维,激发创造激情;也有助于培养博大的学术胸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部具有较高品位、可读性很强的通用素质教育读本,既可作为历史、科技史、哲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其他专业素质教育课或通识课的参考用书,同时也适合科学爱好者以及希望了解中国科技的读者阅读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阅读参考了大量中国科技原着和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有关中国科技的着作,出于本书体例上的考虑,许多着作在书中未能一一注明 。在此,我们向诸位作者深表感谢 。为了配合和形象地说明书中的相应内容,我们选用了大量图片,凡能查到作者的均一一注明 。但也有许多图片因所引出处未注明作者,一时难以查到而没有署名,对此,我们向这些图片的作者深表歉意 。一些图片的原始出处和发表年代无法确定,或是无法与作者和着作权拥有人取得联繫,请在着作权保护期内的图片的作者和着作权拥有人及时与出版社联繫,出版社将按有关规定向您支付稿酬 。在此,我们向所有图片的作者深表感谢 。本丛书得到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经费资助 。在此,我们深表感谢 。在该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同事、学友及学生的帮助,应该说本书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此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山东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博士生导师马新教授,山东大学出版社社长、博士生导师孔令栋教授于百忙中对该书稿进行了修改和润色,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刘旭东先生、牛钧先生、朱以青女士、王钧女士的出色工作也为该书增色不少 。另外,牟杰、王宜凯、王刚、王凯、肖虹、武伟、王东生、宋芝业、李欣、高进、李传实参加了部分内容的撰写、查找资料和文稿校对 。在此,我们对他们的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 。因受时间和水平所限,儘管我们作了很大努力,书中的疏漏、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日后补充修正 。编着者 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