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汉滔

汪汉滔【汪汉滔】汪汉滔(1891-1963),字纪南 。浙江省江山大陈人 。曾任浙江省第一特区行政督察专员 。1942年从财政部简派福建省税务局局长的任上辞职归里,集族产创办大陈萃文中学,并亲任董事长兼校长 。工书画、诗文、金石 。
基本介绍中文名:汪汉滔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91-
逝世日期:1963
人物生平汪汉滔(1891-1963)字纪南,江山县大陈乡人,清稟生仲鸿公之幼子,幼年失估,从族叔访平就读 。既长,娶赵家乡武举人徐殿品之三女为妻,生有四子三女 。青年时就读于上海神州法政大学,加入同盟会 。毕业后历任衢州、台州承审员北京中俄督办公署秘书长,青岛鲁案督办公署秘书长 。1924年曾应保全戴志南之请,为戴氏家族《戴氏仙霞宗谱》撰序,名噪一时 。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 。任东路军军法处长 。北伐胜利后,历任浙江省嘉善县长、开化县长,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实业部参事 。1933年任浙江省第一特区(衢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全司令,加入中国国民党 。1935年9月任财政部参事 。抗战开始,随政府迁至重庆,在此期间,因母亲跌伤,胞兄汪汉鼎病故,请回归故里 。后经孔祥熙推荐,于1941年由财政部简派任福建税务局局长 。1942年辞职归里,集族产创办大陈萃文中学,任董事长兼校长,聘请姜宗青为教导主任,汪施仁为事务主任,教师阵营坚强,先后有数学教师胡定,化学教师李仁,地理教师朱开仁等,均为江山教育界之知名人士 。萃文中学以大陈汪氏宗祠租谷十二万七千五百斤作固定收入,实行成绩优秀学生享受公费制度,对发展江山教育事业作出一定贡献 。当年秋,录取新生150人,学生除本县者外,有衢州、常山、龙游、开化县人 。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九月,开始招收高中班新生54名,此时,汉滔先生辞去校长职务 。校务主任交由汪以藩、汪经方主持 。萃文中学最兴盛时,有十二个班级,其教学质量与江山县立中学媲美 。1946年底,赴杭州主持法律事务所,执行律师事务 。1951年去台湾,任台湾国民政府财政部高级顾问 。1953年曾有贺友人姜超岳小女水雅结婚联语:异地相逢成眷属 同乡难得此姻缘。1960年12月16日,台湾知名人士孔祥熙、王正廷等曾发起为汉滔先生祝七十寿诞,江山籍在台湾同乡毛子水、毛彦文、姜超岳、姜绍谟等140余人参加祝寿活动 。先生秉性耿介,洁身自好,工书画诗文金石,与名流沈钧儒、于右任、余绍宋均有交往,其部分诗稿,暂存于复旦大学教授汤孤芳处 。1963年7月6日,先生得中风病逝台北,按汪公遗愿,骨灰于1990年10月葬于安徽省安庆市公墓 。人物相关大陈村:古村文化遍地开“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伴随着我们一年又一年 。”婉转的旋律,飘蕩在大陈乡大陈村汪氏宗祠的上空,飞檐斗拱、雕樑画栋诉说着这座村落古往今来的文化 。在宗祠里新购置的音响、风琴、锣鼓,让这里成了一个露天的音乐剧场 。墙壁上挂着很多历史典故的字画,来激励后人要积极作为、救危扶贫 。“《太夫人见面认字》的故事正在筹拍微电影,这几天还在选演员,还会让一些村民参演 。”村支书汪衍君介绍说 。村里的10多位大姐正在排练《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即使不是正式演出,她们依旧面露微笑 。站第一排的王育蓉面色红润,气色特别好 。“我已经40岁了,不过心态好,跳舞特别开心 。”王育蓉说,村歌让她充满了自信、骄傲 。8月21日,村民在衢州市农村文化礼堂推进会上,齐声唱响《文化礼堂之歌》,让文化礼堂建设的文化之花在大陈村绚丽绽放 。大陈村许多地方都有文化礼堂的建设成果,每座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都是文化教育的活标本,把礼堂的场馆分散在村里的古建筑中,在现代新农村文化建设里回味历史的印痕 。文化礼堂的展示展览馆,设在一代教育家汪汉滔的老宅内,乡村民俗文化展、古村落摄影展,精美的图片记录深厚的文化内涵;汪氏名贤馆罗列了30多位汪氏杰出人物,在村里举行开蒙仪式的时候,还会让孩子们到这里参观;萃文中学教室里还设立了最美微讲堂,不断勉励着村民学无止境……“汪氏衍脉文化、萃文教育文化、大陈名贤文化、一味书屋陈列、幸福乡村综合展示”等5大文化礼堂场馆,充分展示了“文化大陈”的诱人魅力,5个展馆的建成,不但提升了大陈村幸福乡村建设的品位,而且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为当代人建立了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晚上村子里传出的是歌声、笑声和读书声 。”村民介绍说,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中找到了精神归属,一大家子、亲朋邻里、干部民众一起聚在文化礼堂,其乐融融,满满的都是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