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分支 儿童心理学


心理学分支 儿童心理学

文章插图
儿童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心理学分支 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 。儿童心理学在儿童成长、儿童教育、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中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
基本介绍中文名:儿童心理学
套用学科:心理学
套用範围:发展心理学
解释儿童心理学一般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岁)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文献中,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发展”,以及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在意义和範围上基本相同 。儿童心理学着作有按年龄阶段如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排列的体系,这是大多数儿童心理学着作採取的体系;有按心理过程排列的体系,如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注意发展、语言发展等;也有将上述两种排列混合编制的体系 。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工作 。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新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 。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着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 。儿童心理不健康表现1.多动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 。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2.焦虑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 。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慾低落、无端哭闹 。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 。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 。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迴避、退缩行为 。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4.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 。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5.恶劣的人际关係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係,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 。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发展主要观点1、心理、意识瓦龙认为,人是一个处在与周围环境经常相互作用中的积极的活体,不仅是行动的客体,也是行动的主体 。他在《心理生活研究概论》一文中写道:“无论是心理学的或是生物学的事实,都是从活体与其环境的接触开始 。”随着个体的生长、环境的变化及教育的影响,心理活动根据由简单到複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顺序,有乾什幺地发展起来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不仅显示着连续的、多层次的、多水平的特性,而且也显示着一定的结构性和阶段性 。这是由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繫和关係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心理的特徵似乎是渗透于社会和生物两者之中,并以一定方式将它们连线、贯穿起来,通过转化为行为和活动而最终得以实现 。所以,研究人的心理,既不能离开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又不能脱离机体的生长,也不能忽视心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整合性 。在这几方面的相互关係中,人的发育成熟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2、实质瓦龙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一种“内化”的过程 。所谓“内化”,是就心理活动所反应的对象说的 。最低级的心理活动,例如反射,总是直接地反应外部的刺激,愈是发展了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就愈能对内部刺激作出反应 。高级心理活动诚然也由外部刺激所引起,但是外部刺激往往先转化为内部刺激,因而直接反应的不是外部刺激而是内部刺激 。所以,从心理反应的直接对象来说,发展就是向内转化 。比如,新生儿和婴儿,他们的心理总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而直接的反应 。随着他们的生长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随着生活经验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一些自我的活动,由直接寻外界的反应转化为随意反应 。此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一些自我的活动,由直接对外界的反应转化为随意反应 。此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一定的能力、情感、意志特点 。他们在接受外界刺激后,往往会把这些刺激与自身特点结合起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世界,然后再作出反应 。也就是说,发展的过程,即是逐渐摆脱外在世界的直接影响,建立一个内在动机世界的内化过程 。从发展顺序上看,婴儿时期身体现动作发展较快;学前阶段语言与感知发展较快;国小阶段社交与逻辑思维的发展较快;青春期生殖系统的发展较快 。在瓦龙看来,愈是低级的心理活动,愈是直接地反映外部世界;愈是发展到高级的心理活动,愈转向内化,其内在联繫愈紧密,完整性愈高 。3、动力瓦龙在阐述心理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时指出了心理活动中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问题 。他认为,发展不仅仅是心理机能数量的增长,还是质量互变的过程 。心理机能数量的变化只是以展的条件,还不是发展的本质 。心理的真正发展,有待于心理整体的质变 。瓦龙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在于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对立统一;对于简单的、低水平的心理活动来说,主要依靠成熟就可以了,但对于複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来说,学习所起的作用将占更加主要的地位 。在瓦龙看来,儿童一方面有极其複杂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有极其分化的生物因不比,这两方面是对立的 。但同时,社会环境只有通过生物因素才能对儿童起作用,而儿童的生物因素又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才逐渐形成的 。所以生物和社会这两方面是相互作用着的,这就是两者的辩证关係 。瓦龙还指出:这种对立统一,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呈现出平衡现象 。这种平衡不是不再发展,它将被机能的觉醒所打破,从而使儿童的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应当注意的是,虽然瓦龙认为机能的觉醒和机能的生长决定了心理活动出现的时间顺序,但他同时肯定了心理活动的内容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 。瓦龙在论述心理发展的动力时,也曾使用了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概念 。他所说的内因是包括机体的生长与成熟、兴趣和学习的 。瓦龙认为机体要进行一个活动还需要有一种力 。对一个机体业说,如果力量不充分,活动仍然不能出现 。这就要靠主体的兴趣来发动力量进行活动,而且经过学习,兴趣会得到恢复、保持和再生 。瓦龙认为各种心理活动是有区别的,因为它们所涉及的机能的水平是不同的 。在淑及低水平的机能时,主要依靠成熟就可以了,愈涉及高水平的机能,愈需要较多的学习 。所谓外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 。虽然瓦龙很重视内因的作用,但他未忽视过外因 。他认为人从出生起就一直是受着环境的影响的 。4、规律瓦龙关于心理发展的规律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1)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如前所述,瓦龙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受着内外因素的制约 。他一方面对J·皮亚杰理论中忽视了生物成熟这一内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批评,同时也批评了那种研究儿童时脱离其周围环境的错误做法 。(2)心理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整体性 。瓦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它一定的秩序,而且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大体上是由机体成熟和机能觉醒来决定的 。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其心理活动总是呈现为一定的体系 。心理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某些心理活动的简单发展,而是从一个体系向另一个体系深化,从而体现出发展的整体性 。(3)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瓦龙认为在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心理活动具有各自不同质的特点,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5、智力的辩证法瓦龙认为,智力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1)智力的两种形态的“转化”问题,即从感觉—运动的智力这一形态到言语的智力的另一形态的转化问题 。(2)智力与语言的关係问题 。瓦龙指出,智力的两种形态的转化问题,乃是由于有新的因素——解剖学的和机能的构造 。由于有了这种新的因素,再加上生活中的一些新的条件,转化才成为可能 。同时,使“转化”得以进行的还有模仿 。模仿保证了两种智力形态的转化 。模仿有两个相对立的极:一极是摹写、複製以及与模型相对立的表象 。当转化有了这个模仿的两极时,转化就成为可能的了 。但是,如果只把模仿作为是完成智力活动的条件,那幺这个理由也是不充分的 。转化之所以可能,还在于两种智力的基础 。这两种智力的共同基础是空间具有一定的秩序,它不令有运动的一贯性,而且还包含言语的一贯性 。对这两种空间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直观能力 。当人们有了这种一定的直观能力时,他们的智力形成了 。智力的存在和言语具有不可分割的关係 。儿童的智力和动物的智力之本质上的不同就在于儿童有言语的活动,而动物则没有 。瓦龙还认为,言语是一种手段,它使得儿童能对知觉的印象加以分类和组织,言语可称为人的智力活动和发展的条件 。瓦龙最后结论说,如果要给智力下一个定义的话,既不需要用判断的标準,也不需要用内省的方法,更不必将儿童的行动还原为本能的和习惯的盲目活动 。儿童的活动之所以能达到目的,主要就是由于有智力活动的存在 。智力是“主观的诸因素和客观的诸因素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 。简言之,智力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就是智力的辩证法 。6、儿童的年龄分期及特徵瓦龙主张按照“儿童时期的年龄”(即儿童的心理年龄)来划分“儿童的年龄”(即儿童的生长年龄) 。虽然情调龙同时也注意到了用心理年龄来划分儿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划分出大致的段落来,因为“无论随着机能水平而来的进步和形式是怎样地混杂不清,有些整体总是存在着的,这些整体总是各有其标誌,各有其特殊的方向的,这些整体在儿童的发展中总是一个特别的阶段 。”瓦龙将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分为四个时期,即动作的发展时期(出生到3岁)、主观或个性时期(3~5、6岁)、客观性时期(5,6~11,12岁)和青少年时期(12,14岁以后) 。动作发展时期,也可称为感觉—运动阶段 。在这一时期,儿童总是通过不断的反馈来达到发展的目的 。例如,眼睛感知手的运动,觉得有趣,反馈到大脑中,手就继续运动,以便继续感知 。由于儿童逐渐学会了走路和说话,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加深了 。在主观或个性时期,为了从难以认识自己的境况中脱离出来,儿童表现出了“时相” 。在第一个时相里,交替扮演角色的游戏开始消失了,儿童开始喜欢自以为是;在第二个时相里,儿童出现了一种新的需要,这就是要显示自己、要别人承认自己的长处;在第三个时相里,是一个新的转向的进行 。这时,儿童从本身找出来的长处不再能满足自己了,而是需要用别人的长处来自我装饰 。在客观性时期,儿童的主要兴趣又从自我转向外界事物,这主要是缘于儿童交往的扩大、学校教育的影响和智力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不再是主观、片面、孤立的了,而是形成了客观的、联繫的认识体系 。在青少年时期,瓦龙认为这时儿童的心理倾向又从外界事物转到内心世界,从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转变到对自我人格的体会,而且与主观或个性时期相比,在富于主观的改变这一特点上有了新的发展 。瓦龙在总吉他对年龄分期的观点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及每一阶段的整体性,划分阶段应从整体方面看,而不能仅以心理整体所含的某一或某些方面为出发点;发展中的尖锐的转变,为前后两阶段的分水岭,即以质变为準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显示着各种心理活动之间既有联繫,又有对立,通过转化,从一个水平进入到较高的新水平 。要适当根据生物成熟的观点,因为在个体发育的最初阶段,发展服从于生物的规律性,然而这并不意味没有社会性的因素的作用,心理发展的源泉主要是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瓦龙的阶段发展理论,决定了他的儿童教育观点,主要表现在:(1)瓦龙认为过去的教育主要立足于启发儿童的智慧、传授知识,这种做法是把智力的发展孤立起来看待了 。当前应当强调儿童的智力发展与整个人格或个性发展以及儿童的社会性的密切关係 。(2)瓦龙也注意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校应当是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的生活制度、课程设定、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等等,都必须适应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儿童在各个方面都能顺利发展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原有的观察法、实验法等以外,又引入了一些现代化手段,如单向玻璃观察室,显示刺激的录音、录象和电视设备以及电子计算机处理研究资料等 。西方国家在婴儿心理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採用有一定关係 。中国古代教育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虽也涉及很多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出现较晚 。20世纪初期,开始有人翻译介绍西方儿童心理学着作,如艾华编译的《儿童心理学纲要》陈大齐译的《儿童心理学》等 。中国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陈鹤琴,他于1919年留学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範学校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 。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他还用日记法对其子从出生到 三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这也是较早的有系统的儿童心理研究工作 。二十世纪30年代,黄翼重複过皮亚杰的实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着有《儿童心理学》、《神仙故事与儿童心理》、《儿童绘画之心理》等书;还进行了儿童语言发展及儿童性格评定等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心理学取得很大进展 。50年代,在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影响下,着重探讨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向问题 。60年代,朱智贤编写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批判地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繫中国的实际,对中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起了积极作用 。60年代前后,中国儿童心理学除理论方面的探索以外,实验研究工作也广泛开展起来 。实验对象,大多集中在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儿童 。研究课题以认知发展的研究较多,如学前儿童方向知觉的特点、6~7岁儿童的时间知觉、儿童的色形抽象、学前儿童因果思维的发展、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4~12岁儿童图画认识能力的发展等等 。还进行了关于6岁儿童入学问题、儿童道德品质形成问题以及儿童脑电等研究,二十世纪60年代,中国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几乎没有重视方法学研究 。约从70年代后期起,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对方法学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课题、类型、设计、变数、被试、标準化及具体实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研究方法瓦龙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独具特色,这些方法是: 观察法瓦龙认为,儿童心理学从一开始就採用了观察法,并且正是依靠这个方法才取得成就的 。观察法是反映客观的方法,但是也极易混入主观因素 。为了全面而确切描写,观察时就要有所选择,同时也要使用“参考体系”,即那些能加以说明并和原有的知识经验体系相配合的现象 。另外,他还要求观察者掌握一个重要的原则:方法要结合观点 。只有正确的观点,才能保证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实验法瓦龙认为,对3岁前的儿童不能使用实验法,因为实验法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观察法 。为了便于观察而改变儿童生活的自然条件,会使儿童的心理发生不自然的变化,这样做毫无疑问是得不出正确的结果的 。他认为在有的实验中,可以不改变对象而只改变观察的工具,这就是把观察法和自然法结合起来,即自然实验法 。临床法瓦龙指出,临床法在处理病态心理的儿童时,可以根据结果来倒推原因;研究病态儿童的某种典型行为 。就可能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或机能的发展速度 。临床法有助于诊断髮展不正常的儿童,预料他们能够适应哪些生活,并且在对正常发展的儿童的生活及教育指导上,具有重要意义 。测验的统计法瓦龙认为数量上的统计虽然有局限性,但可以运用 。在统计任何一个心理特徵的数量时,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仔细观察 。如果是进行智力测验,测验的目的是为了要把儿童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利用统计法来补救测验法的不足,进行一些核对和校正 。在瓦龙看来,测验和统计法对分析个别心理特徵或许可以作出某些贡献,但对于综合地表现一个人的心理整体,则是无能为力的 。应当指出,瓦龙的研究方法,其特色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统帅其方法的观点,即在运用研究方法时,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现实的不断形成的及其变化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客观现实的本质 。因此,瓦龙坚决反对在研究儿童时与其周围环境相脱离,也反对A·比纳制定“发展的阶梯”,只从智力和单纯数量方面去研究儿童的做法 。学术之父普莱尔是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 。他对他的孩子从出生起直到三岁,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有时也进行实验,他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写成了一部有名的着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第一版,由于这部书的出版,就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普莱尔的书共分三编:第一编讲感觉的发展(关于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味觉和机体觉的发展);第二编讲意志的发展(主要关于动作的发展);第三编讲智力的发展(主要关于语言的发展) 。直到现在,这部古典的儿童心理学着作,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参考价值 。普莱尔被视为儿童心理学之父原因①从时间上看,《儿童心理》一书第一版出版于1882年,是第一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着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