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吉庆街 吉庆街( 二 )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吉庆街 吉庆街

文章插图
来双扬自此,这一条承载辛酸苦辣的小街走出深巷,闻名全国 。无数人慕名前来,只为感受午夜吉庆街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活色生香!民俗文化夜生活“吉庆街白天不做生意,就跟死的一样 。”池莉在《生活秀》中如此直白描绘 。吉庆街在白天就是一条普通、安静的小街,与近在咫尺、喧嚣繁华的中山大道比起来,实在是清冷寂寞、反差强烈 。一到晚上,短短170米的小街在霓虹下顿然活了过来 。十米宽的小街上,简易的圆桌板凳连绵排开,卖花的、卖唱的、拉琴的、吃饭的、擦鞋的……你还没搞清楚这些人是从哪个角落冒出来,而他们已经甩开嗓子吆喝着和你做起了生意 。转眼间,人潮暗涌,催促着你儘快落座,识趣的老闆娘一边热情地张罗,一边和拉琴卖唱的艺人交流眼色,在一帮人的簇拥中迷迷糊糊坐定,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到底进了“芳芳”、“明明”、“顺记”、“园园”、“小妹”、“玲玲”、“歪歪”哪家排档,猝不及防,只能摇头一笑 。几百个台位满满当当,灯火映红了一张张恣意满足的笑脸,各色菜餚任君选择,吹拉弹唱的卖艺人随你召唤 。这些饱经世事沧桑、混迹于三教九流、游走于龙鱼之间的艺人,不仅可以为你演唱各种戏曲、民谣,还善于察言观色,在你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用最时尚的妙言谐语为你现编现演,一首首流行歌曲和民谣演绎得让你忍俊不禁、捧腹开怀 。据说,吉庆街的艺人有艺术院校的学生,有音乐学院的教授,还有写字楼的白领 。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吉庆街 吉庆街

文章插图
午夜十二点,整个气氛达到了高潮 。对吉庆街来说,夜是白昼,生活理所应当是从此刻开始的 。买卖人不知疲倦地做生意,直至凌晨四点依旧精神抖擞、声音洪亮,食客们卸下白日里的憋闷,一口气兴奋到深夜,不知归去 。这个不夜城给人的就是一个欢畅和痛快,难怪让人爱到了骨子里,美得妙不可言 。排档文化吉庆街没有安静的茶庄,没有高档的餐厅,市井味道的排档是摆了一排又一排 。席间的食客形形色色,大学教授、知名作家隐于其中,文艺界、体育界、政治界人士频繁捧场,各种口音的中国人,不同国籍的外国人更是流连忘返 。排档将这种面对面的消费方式和平民化的表演方式浑然天成地糅合在一起,没有丝毫地矫揉造作,很是对了 。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吉庆街 吉庆街

文章插图
吉庆街,是全国唯一的可以占道经营的场所,这可以说是几经取缔又重生的吉庆街独享的特权了!这就是吉庆街的文化大排档,它将面对面、开放式的消费方式与随意性、平民化的表演方式并浸润在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之中,构成了独具特色、远近闻名的饮食文化超市,吸引着上至白领官员、下至蓝衫小民以及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排档在很多很城市早已消失,但是在大武汉,还是经营得风生水起 。还是汉味作祟,武汉的大热天,特别是晚饭后,硬逼着人们在家里待不住 。三三两两地,男人们打着赤膊,在外乾什幺呢?坐在竹床边吃毛豆喝啤酒最爽快 。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一些勤快的嫂子、夫妇、父子从家里抬出竹床放在屋前临街的路上,竹床上放着凉麵、米粉、米饭、鸡蛋、冷盘、自己滷好的牛肉、牛肚、牛筋、肥肠、鸡鸭等,旁边生一个小煤炉,炒点家常菜,支一两个小桌小凳,人们就地坐,吃着喝着,“挖地佬壳”的每天都有钞票进账,那时,“下岗”一词还很少听见,那些有工作的嫂子们靠这种方式赚钱贴补家用 。再后来,一拨人又来了,他们乾脆租下门面,十几、二十几平方米都能开店,几张桌面摆到街上,小家小菜的,号称“靠杯酒”,很符合武汉市民的口味 。到九十年代初期,生意再次做大,门面大了,生意的规模大起来 。1933年左右为吉庆街的最高峰时期,形成了以吉庆街为中心,包括邻近的交易街、瑞祥路、大智路在内的大排档市场 。吉庆民俗街武汉,正迈出十二五规划的第一步,作为肩负城市使命的中坚力量,忽然意识到,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尊重不该是反覆地修整、一味地改变,直到丧失过去的记忆,遗忘美好的当时,而该承担地是文明科学运营城市的同时,让悠久的汉文化深入建筑、景观的骨髓,让它得以传承、光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