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纪念碑


西南联大纪念碑

文章插图
西南联大纪念碑【西南联大纪念碑】云南师範大学东北侧 , 绿树环合之中 , 有一座“一二·一” 烈士墓 , 其中安息着为民主献身的四烈士 。墓西 , 耸立着一块由着名学者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中国一代名校——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
碑座呈圆拱状 , 高达l丈5尺 , 宽8尺 , 中嵌石碑 , 碑镌千字之文 , 记述着西南联大的创建历史和校风校典 , 是中国革命史、教育史上的一块丰碑 。多少年来 , 千百位昔日是联大学生、今日为海内外着名专家学者的人士络绎不绝前来参拜此碑 , 追抚往日联大的校园生活 , 缅怀先师们对自己的教诲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西南联大纪念碑
地理位置:云南师範大学东北侧
门票价格:免费
尺寸:高一丈五尺 , 宽八尺
记述内容:西南联大的创建历史和校风校典
年代: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所属城市:云南省昆明市
所属国家:中国
碑文叙述碑文叙道 , 1937年“七·七”卢沟桥一声炮响 , 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日寇南侵 , 平津告急 , 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名校奉命迁往湖南 , 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 , 校务由原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主持 , 于当年11月1日上课 。后来局势日艰 , 上海、南京相继沦入敌手 , 武汉震动 , 临时大学正式迁往云南 。数百名师生分批南行 , 多数师生步行3000里 , 部分师生乘车船 , 有的更绕道香港 , 由港经越南 , 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 , 1938年初夏抵昆明 , 更名“西南联合大学” , 于5月4日上课 。学校分设理工学院 , 址在昆明;设文法学院 , 址在蒙自;同年冬 , 增设师範学院 。一学期后 , 文法学院迁回昆明 。1946年5月4日联大结束 , 三校迁返平津 , 历时整整8年 。
西南联大纪念碑

文章插图
西南联大纪念碑爱国主义传统三校均富于爱国主义传统 , 师生中不少人曾参与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 , 他们在辗转千里南下过程中 , 更目击山河破碎 , 强敌侵虏 , 面临亡国的危难 , 愈加激发起满腔爱国热情 , 因而联大校内 , 爱国家、争民主、争自由的思想空前活跃 。1943年曾举行盛大的“五四纪念周” , 面对反动政府和军警特宪的压制与迫害 , 带头髮起震动全国的“一二·一”爱国学生运动 , 一时之间 , 以联大为首 , 昆明成为全中国的“民主堡垒” 。校风联大荟萃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名校的精英 , 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页 , 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学者、专家、教授 , 几乎集于一园 , 名学者、名教授 , 各展其才 , 培养出中国近当代最着名的人才 。联大校风 , 以“五四”以来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包”为旗帜 , 提倡学术民主 , 因而校内学术团体林立 , 壁报众多 , 大鸣大放 , 相互切磋 , 气氛活跃 , 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造精神和深厚学术功底的学子 。联大8年 , 接受过教育的8000余人中 , 正式毕业生只有2522人(休学、参军者不计在内) , 但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当今中国和国际声望卓着的专家学者 , 如杨振宁博士等 。1945年 , 抗日战争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而结束 。1946年 , 联大鑒于已完成历史使命 , 决定撤销 ,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恢复并迁返北方 。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 , 已使三校“为一体 , 如胶结;同艰难 , 共欢悦” 。为纪念这可歌可泣的光辉历程 , 校方决定勒石立碑 , “以此石 , 象坚节 , 纪嘉庆 , 告来哲” 。原联大校址《西南联大纪念碑》已在原联大校址(今云南师範大学的校园里)站立了半个多世纪 , 它向中国和世界的所有人讲述着联大这所业已不存 , 但精神永在的大学 , 有过何等辉煌的业绩 , 它那光荣奋斗的传统 , 优良卓越的学风 , 精深博大的学术 , 深印在云南和全国人民心中 。1998年 , 是联大成立60周年的日子 , 在校庆那天 , 来自海内外的数千名白髮苍苍的老联大人 , 白乾里万里之外赶来 , 在这块历史的丰碑前 , 用颤抖的声音又唱起了那首联大校歌:“……千秋耻 , 终当雪;中兴业 , 须人杰……”碑文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 , 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 , 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 , 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瀋阳之变为时十四年 , 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 , 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 , 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 , 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 , 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瀋阳之变 , 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 , 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 , 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 , 三校奉命迁移湖南 , 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 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 , 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 , 文学院于南岳 , 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 , 武汉震动 , 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 , 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设理、工学院于昆明 , 文、法学院于蒙自 , 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 , 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 , 增设师範学校 。二十九年 , 设分校于四川叙永 , 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 , 自日军入安南 , 陷缅甸 , 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 , 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 , 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 , 日月重光 , 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 , 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 , 即将返故居 , 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 , 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 , 可纪念者 , 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 , 居东亚之天府 , 本应绍汉唐之遗烈 , 作并世之先进 , 将来建国完成 , 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 , 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 , 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 , 亘古亘今 , 亦新亦旧 , 斯所谓“周虽旧邦 , 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 , 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 , 于我国家旋乾转坤之功 , 而联合大学之使命 , 与抗战相终始 , 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 , 自古而然 , 昔人所言 , 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 , 各异之学风 , 八年之久 , 合作无间 , 同无妨异 , 异不害同 , 五色交辉 , 相得益彰 , 八音合奏 , 终和且平 , 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 天道并行而不相悖 , 小德川流 , 大德敦化 ,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斯虽先民之恆言 , 实为民主之真谛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 , 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 ,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 , 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 违千夫之诺诺 , 作一士之谔谔 , 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 , 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 , 称曰南渡 。南渡之人 , 未有能北返者 。晋人南渡 , 其例一也;宋人南渡 , 其例二也;明人南渡 , 其例三也 。风景不殊 , 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 , 宋人之虚愿 。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 , 乃能于不十年间 , 收恢复之全功 , 庾信不哀江南 , 杜甫喜收蓟北 , 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联合大学初定校歌 , 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 , 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 , 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 , 历历不爽 , 若合符契 。联合大学之始终 , 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 , 勒为碑铭 。铭曰:痛南渡 , 辞宫阙 。驻衡湘 , 又离别 。更长征 , 经峣嵲 。望中原 , 遍洒血 。抵绝徼 , 继讲说 。诗书器 , 犹有舌 。尽笳吹 , 情弥切 。千秋耻 , 终已雪 。见仇寇 , 如烟灭 。起朔北 , 迄南越 , 视金瓯 , 已无缺 。大一统 , 无倾折 。中兴业 , 继往烈 。罗三校 , 兄弟列 。为一体 , 如胶结 。同艰难 , 共欢悦 。联合竟 , 使命彻 。神京复 , 还燕碣 。以此石 , 象坚节 。纪嘉庆 , 告来哲 。历史研究稽之往史 , 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 , 称曰南渡 。南渡之人 , 未有能北返者 。晋人南渡 , 其例一也;宋人南渡 , 其例二也;明人南渡 , 其例三也 。风景不殊 , 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 , 宋人之虚愿 。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 , 乃能于不十年间 , 收恢复之全功 , 庚信不哀江南 , 杜甫喜收蓟北 , 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联合大学初定校歌 , 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 , 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 , 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 , 历历不爽 , 若合符契 。联合大学之始终 , 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 , 勒为碑铭 。铭曰:痛南渡 , 辞宫阙 。驻衡湘 , 又离别 。更长征 , 经峣嵲 。望中原 , 遍洒血 。抵绝徼 , 继讲说 。诗书器 , 犹有舌 。尽笳吹 , 情弥切 。千秋耻 , 终已雪 。见倭寇 , 如烟灭 。起朔北 , 迄南越 , 视金瓯 , 已无缺 。大一统 , 无倾折 , 中兴业 , 继往烈 。维三校 , 兄弟列 , 为一体 , 如胶结 。同艰难 , 共欢悦 , 联合竟 , 使命彻 。神京复 , 还燕碣 , 以此石 , 象坚节 , 纪嘉庆 , 告来哲 。人民网天津9月13日电(陈杰 张国) “罗三校 , 兄弟列 , 为一体 , 如胶结 。”承载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作无间、同舟共济办学历史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 9月13日下午在南开大学原样重现 。这座从云南昆明联大旧址複製的纪念碑 , 由三校校长许智宏、顾秉林和饶子和共同揭幕 。三校均已在校园里树起西南联大纪念碑 。今年11月1日 , 是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校庆70周年纪念日 。70年前 , 北大、清华、南开师生在抗日炮火中同赴国难 , 举迁昆明 , 合组西南联大 , 云集三校英才 , 成为全国的文教重镇和民主堡垒 。1937年至1946年 , 西南联大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写出中国教育史上绚烂的一页 , 联大8年招收的8000余名学生中 , 培育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座为圆拱形 , 高约5米 , 宽约2.7米 , 碑身嵌在其中 。碑文由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刻、罗庸手书 , 享有“三绝碑”的美誉 。1178字的碑文 , 通篇诉说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 , 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碑后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 。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说 , 西南联大的历史同时载入三校史册 。三位校长今天一同体认当年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 , 是为了传承“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校训 , 让南开、北大、清华的历史友谊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 , 像当年的西南联大那样 ,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贡献全部的力量 。今天重立的纪念碑 , 是由南开大学历史系1977级校友李德福捐资 , 着名画家、南开大学教授范曾题写了碑记 。三校校长签署了《纪念西南联大建校七十周年会谈备忘录》 , 举行了圆桌会议 , 商讨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 , 提倡资源共享 , 尤其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相互补台、彼此合作 。发挥各自优势 , 推进教学科研的深入合作 , 促进学术文化的深度交流与互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