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 田园


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 田园

文章插图
田园(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 。
【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 田园】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
基本介绍中文名:田园
作者:贝多芬
类别:交响曲
完成时间:1808年
简介
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 田园

文章插图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 。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 。”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命运”、第九“合唱”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贝多芬虽然并不是第一位描写自然景色的作曲家,但他确实在这部作品创造出一种非常有表现力的新语言,将音乐转化为图像,让十九世纪许多作曲家竞相模仿,也让人以为贝多芬真的是第一个用音乐捕捉布穀鸟叫声和夏日暴风雨声的作曲家 。贝多芬造访乡间时的愉快回忆,影响了后世许多交响曲的创作,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管弦乐的色彩和组织上,“田园”可说是贝多芬最具前瞻性的作品:作曲家以声音(而不是调性关係)为组织乐曲的原则,开创了音乐印象主义的先河 。贝多芬知道,过分刻意或着实地以音乐描述风景,注定会失败 。因此除了少数例外,他儘量避免使用单纯的音效,而着重于以音乐唤起那些让他联想到自然环境与自然本身的音乐性——他变化的节奏、他的丰富、他的力量,他让人惊异的能力——的心灵状态 。贝多芬的确把此曲的五个乐章都起了描述性的小标题:“抵达乡间时的欣喜之情”,“小溪旁的景色”(配合着夜莺、鹌鹑和布穀鸟的叫声),“村民的欢乐聚会”、“暴风雨”、“暴风雨过后的快乐和感激” 。儘管这些描述与自然界的声音有关,但这首交响曲并不是要讲故事,只是要召唤出一连串的情绪而已 。这首曲子和第五“命运”交响曲遵守相同的基本前提,只是后者的超越主题被一种救赎感取代,而且追求的方式不是奋斗而是回归自然 。这里没有贝多芬早期作品的动荡不安,取而代之的是流动的音乐对话,贝多芬似乎乐意安憩在一系列的调区里,而时间也停止运行 。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他跨越了三个调区,而不是传统的两个调区,扩大了和声的规模,使调性关係更为开放,不会那幺两极化 。有别于古典乐派的活力充沛,目标明确;如此一来,他扩张了交响曲的时间架构,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新表现领域的大门 。作品赏析概述作品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表达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 。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 。第二乐章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畔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第三乐章快板,“乡间欢乐的聚会”,F大调,3/4拍子,诙谐曲 。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f小调,4/4拍子 。在这一乐章中,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整个大自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 。接着,暴风雨很快停息,直接进入下一乐章 。第五乐章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F大调,6/8拍子,迴旋的奏鸣曲式 。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 。版本推介“田园”交响曲的录音非常多,但最为人称道的是指挥大师布鲁诺·瓦尔特的录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