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树立上书言事的样板:求谏无过于唐太宗( 二 )


在明成祖看来,通政司*员眼中的非要件奏疏,很可能就是重要奏疏 。他说:我治理天下,希望全面掌握民情,“虽细微事不敢忽”,连细节都不敢忽略 。又说,一个皇帝,不熟知民情和民生之事,是很危险的,“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 。他正是吸取了历史上亡国之君的教训,才这么重视*员的书面报告 。
口头报告,是百*议政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和渠道 。他们可以在上朝时或皇帝召见时,向皇帝提出建议、意见 。勤于政事的明成祖告诉大臣们,早朝因时间关系不能畅所欲言的各方面,“午朝”或“晚朝”时尽可从容向他报告 。
树立上书言事的“样板”,让*员们学习
在求谏方面做得好的,无过于唐太宗 。
贞观初年,他对王公大臣们说:“帝王如果以为可以自我完善,不必借助*员们纠正自己,是很危险的 。隋炀帝就是因为把*员的口封住了,听不到他们讲君王的过失,才导致败亡的 。隋朝的灭亡离我们不远,你们看到凡施政不利于民众的,都要直言进谏、规劝 。”他为了表示求谏的诚意,还把*员们的上书一篇篇贴在墙上,时常观看 。
为引导*员更多进言,明成祖则树立了上书言事的“样板”,让*员们学习 。他命黄淮、杨士奇等编纂《历代名臣奏议》一书 。永乐十四年(1416),此书编成,共350卷 。所收奏议,上自商周,下迄宋元,汉以后搜罗大备 。《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为“古今奏议之渊海” 。
想听实话为何这么难
清醒的皇帝都希望听到臣下的真话、实话 。他们深知,专喜听阿谀话的皇帝会犯糊涂,而皇帝犯糊涂,就意味着有可能步历史上昏君的后尘 。但是,皇帝要想听真话、实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明代的好几个皇帝,都曾感叹“求直言难” 。
明成祖曾对通政司*员说:地方*来朝,我都命他们报告民间疾苦,他们总是说,“田谷丰稔,闾阎乐业”,只讲赞颂太平盛世的话,不说真话,不说实情 。最近听说山西饥民有吃树皮草根的,然而没有一个*员向我报告这件事 。
明仁宗也曾因大臣们很少有人向他进言,下了一道诏令,其中说道:我继位之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向全国的*员求直言,这是我的真实意思,而“涉月累旬,言者无几”,响应者寥寥 。
明宣宗因负责监察的御史们“多怀顾忌,少有敢言”,遂对右都御史顾佐等说:朝廷立法,凡各衙门*员及普通百姓,都允许向朝廷提建议、意见 。况且提意见是御史们的职责所在,你们都是我所倚信的,“岂可有所顾忌”?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若当言不言,以失职论” 。
其实,深感求直言难的皇帝,岂止明代的几个皇帝?就连唐太宗都有过这样的感慨 。贞观十五年(641),他问魏征:近来大臣们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什么原因呢?魏征答道:陛下虚心听取意见,应当有人进言 。不过*员中有三种人:懦弱之人心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君王不信而不得言,怀禄(留恋爵禄)之人害怕危及自身而不敢言,所以大家都保持缄默 。
听不到*员的真话,有帝王自身的原因,也有*员方面的原因 。从皇帝这个角度讲,他虽然下了诏令,恳求直言,但*员们多不信,因为历史上向皇帝进言的*员罹祸的不在少数 。从*员的角度讲,*场不乏“*油子” 。唐朝宰相苏味道便是这类*员的典型 。他担任宰相,从未提出过有独到见地的建议、意见,一味阿谀皇上,处事圆滑 。他常对人说:“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模棱持两端可也 。”*场上这样的“模棱手”越多,君王越难听到真话 。
【明成祖树立上书言事的样板:求谏无过于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