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上阵“父女”共护粮!父亲建起了京西最大原粮库,女儿接班守库( 二 )
曾经 手动给粮食测体温
如今 电子测温智能温控
“那时候生活条件和现在没法比,每天中午就盼着食堂的土豆和白馒头。”艾德良记得,在马栏村的时候,一顿吃两个馒头就够。自从来了粮库,每顿三个馒头起步,“200斤的粮食袋,扛起就走,不吃饱了没力气。”艾德良笑着说。
力气活儿,也需要精细。
老师傅跟艾德良说,“粮食是活的,会呼吸,有脾气。”他起初以为是句玩笑话,直到带着测温器进了一趟囤里,才相信师傅说得有道理。
囤里,粮食码放整齐,艾德良按照师傅的要求,俯下身,把测温器的接头插进粮食当中,“26.5摄氏度。”“去,再测测那边。”师傅伸手一指,艾德良再弯腰,插测温器,报数:“26.7摄氏度。”
“再测测那儿。”
“27.5摄氏度”……
近两个小时,测温器的接头几乎插遍了这一囤的所有粮食,“得有200次,我累得腰酸背痛。”艾德良至今依然记得第一次给粮食测温时的细节。
【 父亲|上阵“父女”共护粮!父亲建起了京西最大原粮库,女儿接班守库】可测这些数据干什么用?
“咱们的控温手段有限,很多粮食一旦在高温的环境中贮藏时间过长,就会腐烂变质。”老师傅解释道,艾德良恍然大悟。原来,对于大部分原粮来说,贮藏的恒温不能超过30摄氏度,湿度也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粮堆中埋了电阻,需要定时测温。如果超过30摄氏度,粮食就“发烧”了,需要开仓通风,或者移仓降温。“这在当时,就是最先进的控温方式。”艾德良说。
如今,粮堆里早就没有“电阻”了,智能化的电子测温系统,随时监控粮食“体温”。
仓内,一个个小显示屏布点均匀,随时显示粮食温度。环顾四周,没有一仓粮食温度超过30摄氏度。杨润中说,这是智能化温控系统,只要手动设置上限下限粮温即可。如果粮温达到上限,库房里的内环流风机自动启动,均衡全仓粮温。
不仅如此,新建的平房仓,一半处于地下,一半处于地上,可降低粮仓的自然仓温,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曾经 7人开荒建库
如今 女儿接班守库
守粮库,艾德良兢兢业业,迅速成长。上世纪80年代,一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了他的肩头。
1983年,艾德良成为斋堂粮站分站站长,带领着6个年轻人,扛起锄头,就在粮囤西侧500米的位置,开荒建库。他没想到自己手中的锄头,竟建起了一座最大原粮库。
荒草足有半人多高,大家交流基本靠喊,几家人就住在窑洞里……条件虽然艰苦,但没有一个人当“逃兵”。
女儿的降临,让艾德良干劲儿更足。荒地也成了女儿艾宏锐的乐园。“自打记事起就在这片空地上玩。晚上我爸领着我回窑洞,三口人围坐在一起吃热乎饭……”已是而立之年的艾宏锐幸福地回忆着小时候。
“开始特别喜欢这里,叔叔阿姨有空都陪着我玩。地方大,可以撒开了跑。”艾宏锐说,可渐渐长大了,她觉得有些孤单,因为这里人少粮食多,没有小朋友和她玩。
“等我上学了,咱们就别在这儿住了。人家的爸爸妈妈哪有天天守着粮食的。”女儿说。艾德良听了,一笑,没有回答,他怎么能走,在他的脚下,七座地下仓已经建起。
随后,引进先进技术,聘请高学历人才,更新管理制度……粮库建设越来越好,当年的年轻人,却已两鬓斑白。2000年,艾德良退休了。
看着杨润中这些徒弟渐渐能独当一面,艾德良很放心。更令他欣慰地是,女儿愿意回粮库工作。
“爸,现在粮库发展越来越好,我想回粮库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也算是接您的班。”听到女儿的话,艾德良笑得合不拢嘴。
- 急先锋|战“疫”中的青春丨勇当“急先锋”他们是闪耀在战“疫”中的青春之光
- 十二师|山东援兵团纪实系列报道:万里入疆,兵团娃和他们140位“山东爸妈”的故事
- 淄博市体育总会|新春送温暖 淄博市体育社会组织为民办实事“走心”更“走实”
- 推动力|喜讯!力高集团荣获“2021年度公益推动力大奖”
- 口腔|心系“疫”线 情暖后方
- 心理健康|白沙湾社区开展“爱与生命”青少年心理与生殖健康讲座
- 捐赠|福泉开展“寒冬添温暖 爱心促和谐”捐赠活动
- 翻译|《我们的天才儿子》刷屏,父亲回应:晓宇已回家,正刻苦翻译
- 金性勇|《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父亲:小宇已回家,正翻译新书
- 卢洪波|“爸爸登上了我的期末考卷!”长沙学子遇最暖心期末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