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人的“角色”有哪些? 中国之最大允石( 三 )


“酒星”喝酒,能给人予安全感和归属感 。白酒,无论是在生意场上,还是在仕途之中,都是必备的杯中之物,更是人们事业上不可缺少的应有媒介 。多少人的生意,多少志士的升迁,摊在郑重场所,成在酒场之上 。酒星饮酒能自控,张弛有度,自然也就会给人于安全感 。
“酒星”喝酒,能让“亲”们愉悦心欢 。白酒,既有消愁解忧之功,也有遣怀助兴只能 。他们深深懂得小酌曾欢、助兴,消愁解闷 。微醺人生欢乐多,醉酒伤身,且败坏酒兴 。
“酒星’喝酒,对朋友真心诚意 。白酒,是承载兄弟情义的最佳载体 。无论是“桃园三结义”,还是“竹林七贤”,朋友之间以酒会友,相交相聚,畅所欲言,聊得开心,喝得畅快,有难同当,有福同享,重感情,讲义气 。
当代 “酒星”当属大名鼎鼎的许世友将军,酒量过人 。据说许世友曾开玩笑说,他这辈子喝过的茅台酒能装几卡车 。但是从来没有因为喝酒吴国事 。他曾给自己立下过“三不喝”的规矩;战前布阵不喝,战斗进行中不喝,大了败仗不喝 。
一位署名慎独的作者讲述了许世友喝酒的一个典故:一次许世友和战友喝酒,把人家灌得不省人事 。周总理听说后,打电话约许世友喝酒 。周总理拿出4瓶茅台,说咱俩一人两瓶 。许世友为逞能,大口喝酒,周总理却小口慢酌,时不时吃几口小菜 。结果4瓶喝完,周总理面不改色,许世友已微醺 。周总理又拿出2瓶,许世友喝了半瓶后支撑不住,周总理却面不改色,许世友明白了总理的用意,从此不再逼人喝酒 。
许世友喝酒节制,且公私分明,用于公务接待的酒和自己日常喝的酒是分开的,而且贴上纸条区分 。公务接待用了“私”酒,他说算了,但自己喝了“公”酒,他一定要掏钱补上 。
酒圣;隐逸之尊陶渊明有“酒圣”之称 。早年家中困顿,哪里有多少钱买酒哇,但他却嗜酒如命 。只要有朋友请他赴宴,必定是一醉方休 。“吾常醉于酒,足矣 。”有酒常醉,便知足了,算是他的人生宣言 。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曾讲过:“陶渊明喝酒时全然不顾世情,却深受他人的尊重 。人们尊重他的自尊,尊重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风神 。朋友想送酒送钱给他,都小心翼翼地,不敢直说 。”
“陶渊明有一个好朋友叫颜延之 。有一次,颜延之到陶渊明家做客,临走时给陶渊明留下两万钱,陶渊明分文未留家用,而是将这笔‘巨款’悉数存入酒铺 。这样一来,呼朋唤友一起喝酒,就可以底气十足,随时划账了 。”
“还有一次,陶渊明去看人酿酒 。谷物发酵后,要将酒糟过滤掉,一时找不到过滤酒的布巾 。陶渊明情急,摘下自己的头巾用来滤酒,酒为了能立即品尝到这一口萦舌绕齿的美味 。随后,他将滤完酒的头巾不经意地戴回头上 。这就是‘葛巾滤酒’典故的由来 。”
其实陶渊明喝的酒,也许并非什么佳酿,即便是普普通通的浊酒也不见得能有保障 。但是,他的微醺灿烂了千古田园,他的斜阳温暖了一丛丛带霜的菊花 。他一生困顿,却安贫乐道,堪称“酒中圣人” 。
称得上“酒圣”的人,往往不是奴才,而是人才 。酒圣自有酒圣之道,使酒有理 。现实中,真想喝酒的人不一定喝得上,喝高了的并不一定真想喝 。所以就出现了“有应酬,”这个代名词 。在“应酬”之风盛行之际,“酒圣”也就层出不穷了 。
酒鬼;“酒鬼” 是被酒玩儿之人,为酒人中之下品 。三日不见酒,如同上甘岭人们盼水一般,寻寻觅觅想方设法找酒喝 。酒后目乍开而复闭,言将出而词杳;腹内翻江倒海,口喷狂涛怒浪,甚至大叫狂走,寻讯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