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豆娘娘”和她的十五个“豆娃”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的育种人生 吉尼斯记录叠豆子( 五 )


普普通通的三个字 , 是对女儿深沉的爱 , 是对大豆如痴的迷 , 也默诉着李艳华成长的答案——在血脉中流淌不息的 , 正是她的育种人生 。
“老丑子”成为李艳华
李艳华工作生活的黑龙江省绥化市 , 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之一 , 尤其是黑土肥沃的县级市海伦 , 有“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之称 , 也是重要的大豆集散中心 。
因为常年和豆农打交道 , 李艳华组建了几个微信群 , 解答他们的问题 。有一次 , 一位种植大户遇到难题 , 李艳华先坐了三小时汽车 , 又坐农用车颠簸一个多小时后 , 直奔地里细致观察 , 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
“我觉得累 , 但我更觉得安心 , 在地里才是充实的 。”李艳华甘之如饴 。
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科研示范中心主任刘力睿还记得第一次和李艳华见面的情形:“李老师穿着一套蓝运动衣 , 下车就去田里看大豆 , 结束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 。只要提到专业问题 , 她什么都愿意讲 。”
“今年我们有128个来自国内外的大豆品种同台竞技 , 李艳华老师培育的‘海A’品种虽还未审定 , 已经‘技压群雄’ 。”刘力睿说 , 在试种中 , “海A”亩产超过500斤 , 产量较目前广泛种植的常规品种上浮了60%以上 。
截至目前 , 李艳华的“东生”系列大豆增产超过20亿斤 , 为农民增收超过40亿元 , 新疆、内蒙古等地 , 都有她的“孩子” , 哪个品种高产了 , 李艳华能念叨好几天 。
眼下 , 李艳华最关心一份正在审定过程中的“材料”:“试种表现特别好!在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的第六积温带亩产还能达到300斤 , 明年要好好设计与当地种植品种的对比试验 , 搞个现场会 , 争取尽早在当地推广应用!”第六积温带是黑龙江最北、环境最严酷的生长区域 。
在一个工作账本下 , 我们找到了李艳华隐秘的一面 。她手抄的苏轼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现在怎么说呢 , 感觉也在逆境里头 。”李艳华说 , 这几年 , 每次遭遇类似新品种没过审的挫折和失败 , 她都习惯从诗句里寻找古人的放旷和豁达 , 以此排解内心的烦忧 。
2022年10月至11月期间 , 海伦因疫情严重一度静默管控 , 李艳华主动把自己隔离在了办公室 。艰繁工作的间隙 , 手机App里的《苏东坡传》抚平了她情绪中的每一寸褶皱 。
诗句抚慰人 , 人也活成了诗 。一如她的人生 , 儿时的饥饿、育种的艰难、名利的诱惑……一步步走来 , “穿林打叶声”响了几响 , 杳然消逝 。唯独时间里的风风雨雨 , 洗练出一个谦和、真诚、专注、纯粹的李艳华 , 伴着满地的杂交豆株“吟啸前行” 。
“什么是最不够用的?时间最不够用 。”李艳华时刻告诉自己:分秒必争 。
“退休以后我还是要干地里的活 , ”她说 , “生命结束的时候 , ‘李艳华育种’这五个字才能结束 。”
小时候 , 村里人叫李艳华“老丑子”“丑女” , 这并非说她相貌不好 , 而是因为无论怎么逗她 , 她都不“急眼” , 索性就这么叫她了 。长大以后 , 在更广袤的黑土地上 , 她被称为“女袁隆平” 。对此 , 李艳华更愿意把它看作农民对自己的期待和鞭策:“肯定是赶不上袁老的 , 但是我得尽力向他致敬、向他看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