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土楼围寨群:藏在“潮闺”数百载,“遗落之境”焕光彩 饶平县三饶历史文化之最



Transparency
视频请戳↑↑↑
“孩幼欢歌井边戏,土楼人舍乐开妍 。”提起土楼,客家、福建等标签往往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福建以南的潮汕大地深处,亦“藏”有大批类似圆形围状风格的土楼民居群 。它们掩映在崇山秀水之中长达数百年,其历史悠久、规模之大,丝毫不逊于客家土楼围寨群 。
日前,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来到潮州市湘桥区铁铺镇,深入探访潮汕土楼围寨群这片“遗落之境”,并在潮汕传统民居学者解读下,共同向读者揭开潮汕土楼围寨的神秘面纱 。
“一方水土一方楼”土楼围寨中的潮派风格
都说潮州十乡九寨,但在铁铺镇,基本一村一寨,甚至是一村数寨 。铁铺镇拥有32座土楼寨,大部分保存完好,建筑形式独特,有的呈八卦图形,有的形似“交椅”,还有的两座圆寨紧挨在一起,深受建筑学家、考古专家和旅游观光者的喜爱 。
步入位于铁铺镇尚书村的尚书古寨,跨过近一尺的门槛,映入眼帘的古寨是古朴与现代气息的结合 。古寨仅有一个门可以进入,寨门楼有清顺治九年(1652年)立的院、府、县禁碑及村规民约石碑各一块 。寨内分六条巷,其正中轴线上建有陈氏宗祠及举人第 。
举头向屋顶望去,红色的楹木与黄色的桷片纵横排列,错落有致,些许木雕点缀其间,在冠荣华丽的年代感中亦悄然嵌入了一些现代元素 。古寨是整个铁铺32座土楼群中历史最悠久的土楼之一,始建于元末明初 。
尚书村的尚书古寨
潮汕地区修筑土楼围寨的历史由来已久 。据《潮汕史稿》(李宏新著)记载:潮汕地区修筑土楼围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中期 。其中在明朝中后期,为防范东南倭寇海盗之患,潮汕地区兴起了长达百余年的筑城建寨运动,村民们纷纷高筑城寨,聚族合村以保障安全,使得土楼修筑活动达到高潮 。历经近700年的修筑,潮汕沿海地区的聚落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散居的小村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数以千计、城高濠深的土楼围寨 。
土楼具有极高的防御功能
“一方水土一方楼”,在潮汕地区“土生土长”的土楼与客家土楼相比,有着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也颇具浓厚的潮汕文化特色 。
“闽西、闽南地区多山地丛林,过去出于节约建筑用地和保障安全的考虑,山区的土楼往往房屋更加紧凑,形状更圆,层数高以多住人 。” 热衷于潮汕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苏润从人文地理层面向采访人员讲述两者的区别,“而潮汕地区东部的韩江平原与饶平谷地相对福建山区来说,建筑用地没有那么紧张,土楼内部房屋分布相对稀疏,形状也可多样化,楼层也相对较低 。此外,土楼内部房屋也有综合‘下山虎’‘四点金’等潮汕传统建筑内部的装修风格,内部装饰相对华丽 。”
土楼内部房屋也综合潮汕传统建筑
特色鲜明却为何“藏于深闺”?
“如果仔细观察中国土楼建筑群在地理上的分布范围,你就能明显发现闽南地区其实并不是中国土楼‘南下’的极限,潮汕地区的土楼群可能是中国土楼分布中最南边的一块拼图 。”苏润向采访人员介绍道,此前其也在去年7月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表达了这一看法 。
在历史的长河中,土楼这种建筑形式由移民带来并移植到潮汕大地上,在潮汕的自然和人文的滋养下被赋予了别具一格的魅力 。此外,潮汕地区部分土楼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和鲜明的特色,也是荣膺了中国土楼多个“之最” 。
铁铺镇坑门村土楼
据《潮派建筑与道德文化》一书所载:坐落于饶平县三饶镇的道韵楼早在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就开始修筑,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竣工,长达110年的建设周期使它成为迄今发现的国内最大的八角形土楼;潮州上饶镇的镇福楼,南北长轴约98米,东西短轴长度也有90米,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亦被誉为“中国最大的椭圆形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