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的故事大诗人王勃的童年故事

导读:王勃(公元650─676) , 字子安 , 是“初唐四杰”之首(“王杨卢骆” , 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的诗风格清新 , 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 。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 , 竟为雕刻”的诗风 。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 , 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 , 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 。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 , 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 , 其中“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
王勃出生于世代官宦的诗书人家 。其祖父王通是隋秀才高弟 , 曾任蜀郡司户书左和蜀王侍读等官 , 后来退官居家 , 专门在龙门讲学著书 。其著作有《元经》和《中说》 , 为当时儒士所称道 。其父福峙 , 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齐州长史等官 , 晚年开始对玄学(即修炼)有了兴趣[1] 。王勃天生聪颖 , 悟性过人 , 是个早熟的神童 。他六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 , 便能指出书中的过失;十岁时以一个月的时间竟能通读六经而无一点障碍 , 连他的朋友、同样是神童出身的杨炯都认为他的知识是先天带来的(“悬然天得 , 自符昔训”) 。
十四岁时 , 王勃以神童而被举荐 , 在考核中名列前茅 , 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十六岁那年 , 沛王把他召去当沛府修撰 , 对他很是爱重;十八岁那年 , 由于当时盛行斗鸡 , 各个王爷之间的斗鸡更是热闹非凡 , 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声讨英王的鸡”) , 惹得皇上大怒 , 立即把他逐出王府 。他便到四川各地去旅游 , “远游江汉 , 登降岷峨” , 得到山川灵气的陶冶启悟 , 在诗文上进步神速 , “神机若助 , 日新其业” , 每写一篇文章都令人惊叹赞赏 , 特别是《益州夫子庙碑》 , 被认为“宏伟绝人 , 稀代为宝” 。后来他又被启用为官 , 但因杀一犯罪的官奴而险些自己丢了性命 , 连累他父亲也贬官 。以后他弃官在家 , 一心著书 。当他27岁时(虚岁28岁) , 去交趾探望父亲 , “渡海溺水 , 惊悸而卒” 。
王勃的一生是短暂的 , 只活了27岁 , 但同时又是富于变化的、丰富的一生 。他在27年中所遭遇的、所作的事情并不比一个活了80岁的人少 。作为一个早熟的神童 , 他的思想不但超出同龄人、甚至超过博学的成年人太多 , 因此不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如果我们把他想象成一个活了81岁的人 , 只不过他生活的“速度”是常人的三倍:常人三年中所经历和作过的事情他一年就完成了 。这样再去观察他的一生 , 就要容易理解得多 。他的超常的才华和超短的生命形成一个太大的反差 , 以至千百年来知道他的人始终惋惜、遗憾并感叹不已 。不过 , 我们如果从修炼角度去看一看他的一生 , 倒是觉得自然得多、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 因为任何一个修炼人的一生总是按照对他来说是最合适的修炼道路来安排的 , 历史上有些成道之人就是很年轻就以“死亡”的形式而离开这个世界的 。在他短暂多变的一生中 ,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修炼人的、和他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的一条修炼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