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经过: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那么这场战争的经过是如何的呢?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 。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
【夷陵之战发生在何地?吴蜀夷陵之战经过介绍】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 。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 。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 。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 。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 。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 。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
相持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 。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 。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 。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 。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 。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 。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 。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 。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 。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 。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 。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 。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 。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 。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 。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
- 吴蜀夷陵之战结果: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是?
- 夷陵之战的意义?蜀汉国走向衰亡的关键因素
- 战役分析之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会先胜后败?
- 十三翼之战简介:十三翼之战发生在哪一年?
- 井陉之战简介历史上井陉之战发生在何时何地
- 十三翼战役经过:十三翼之战作战双方兵力如何?
- 张献忠传写了些什么张献忠入川发生了什么
- 李兰娟重大成果是什么?李兰娟团队发布重大成果内容曝光
- 灯笼鱼为什么会发光,头尾灯鱼一闪一闪来引诱食物
- 揭秘牛顿发明了什么,10个最神秘的世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