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假币是怎样造假的?带错字的假币都能泛滥

央行打算从今年的11月12日起发行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之所以发行新纸币,据说主要是为了提高钞票的防伪技术,方便公众更准确地识别钞票真伪 。
无论中外,伪造货币、私铸假币的现象由来已久,并且屡禁不止 。货币是经济的基础,经济又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假币和假钞如果泛滥,将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数千年的货币史上,假币案例不胜枚举 。
古人认为,货币的价值经国家规定后,就是一直不变的,因此普遍认为铸出来的钱越多越好,将其作为增加财富收入的途径 。官府在铸钱时,为了牟取利润,常常会偷工减料,极大地刺激人们私铸的欲望 。
一种常见手段是减轻铜钱的重量 。比如西汉初年,货币严重匮乏,汉高祖推行荚钱,名义上重量为12铢,实际上却只有3铢 。在董卓当政时又将五铢钱改成了一铢重,货币一下就贬值了四五倍 。民间一些人将12铢的钱融化了,做成3铢重的荚钱当成12铢的用,市场上的货币轻重不等、规格不一 。
另一种手段就是掺杂锡或铅等价值较低廉的金属,降低铜钱的含铜量 。这主要是由于铜的出产很有限,北宋时期,矿产品的官收价格为:铜每斤约200文,锡每斤35文,铅每斤18文,可见铜的价格约为锡的5.7倍,铅的11倍 。
西汉王莽时期,推行了几次钱币改革,发行了三种新货币: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也就是俗称的金错刀 。一枚大泉五十相当于50枚五株,一枚契刀,等于500枚五株,一枚金错刀,等于5000五株钱 。然而钱的实际价值与币面价值相差十分悬殊 。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私铸的大泉五十是自制模板仿造的,但往往不像官钱那么精致,文字都扭曲着,钱本身的重量也很小 。但就是这样的货币,居然还能在民间流通,官民私铸之风极盛,“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 。(《汉书·王莽传》)
地皇元年(20年),王莽又下令罢用大小钱,改成货布 。货布长二寸五分,宽一寸,大布黄千就属于货布 。这种钱币只有五枚五铢钱的重量,却要当1000枚五铢钱来使用,是那个时代极度虚高的货币 。它的发行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社会上私铸钱币的行为 。
私铸的假钱甚至还会出现错别字,如图中两枚盗铸的大布黄千,“黄”与“布”的笔画都与官铸的不一致 。但一般被混在真钱里面,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注意到 。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一片混乱,各方割据势力的政府都会经常发行虚价大钱 。三国东吴孙权时,开始发行多种大钱,比如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 。这些面额夸张的大泉刚一面世,民间一些人便抵挡不住巨大的利润诱惑,很快开始私铸减重钱 。
宋朝军费开支庞大,加之冗官现象,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常常入不敷出 。出现财政危机时,官方想到的办法就是通过发行货币来转嫁危机 。仁宗时边患不断,军费需求浩大,常常是铸大钱,将三个小铜钱铸成一枚价值十个的大钱用,“钱文大乱,物价翔踊,公私患之” 。(《宋史》卷180《食货下二》)宋徽宗继位后,为了弥补开支浩大带来的财政赤字,竟然滥发货币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 。在宋金时期流通的货币中,常常能看见将小平钱碾压面积扩大之后,混入到钱串里冒充大钱的情况 。
北宋时期,四川部分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一些商人不便携带巨款,就会把钱交给从事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铺户再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收取一定的保管费 。宋朝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交子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但交子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仿造起来成本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