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服饰介绍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传统服饰及其文化象征

摘要: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象,是民族无声语言的艺术传承,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土家族为表达民族的共同信仰与文化因素,创造了集纺织、绘画、扎染、刺绣、挑花等民族手工艺术为一体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特征的土家族服饰 。本文从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内涵与文化象征三方面研究土家族服饰,以期传承与开发土家族服饰 。
一、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演变
《五峰县志》(1994)关于土家族服饰载:“旧时,家绩白布用锅灰或化香树叶熬煮染成‘吊灰布’、青布,做衣打粗穿” 。“走亲访友穿青和纯白衣裳谓‘青打白扮’ 。”历史上,沿河、酉阳、秀山、印江、德江等土家族地区(以下简称沿河地区)受乌江切割,地势偏僻,山高林密、自给自足经济和农耕生活明显 。所以自古以来,传统土家人的服饰反映了土家族先民荜路蓝褛,披荆斩棘的生活状况,表现了土家族从胼手胝足,刀耕火种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 。
服装是为了满足人们遮生、温暖和劳作所需,因此服装男女各不相同,行业有别 。清道光《思南府续志》记载:“闺中妇女向织土布,阔二尺,纱粗缕疏,乡民染蓝色,以资蔽体”;我们从茅谷斯的装扮中看出远古土家族人的衣物为头上束发,佩有防邪防毒之果叶;腰围稻草或树叶以遮羞,肩披稻草蓑衣为防太阳灼晒和遮雨保暖 。现代行业中有为防灼伤铁匠穿长而宽的牛皮肚兜,猎户实战需要挂绣花子弹肚兜,农民农事时雨天披蓑衣等,这些都有土家族衣物雏形的反映 。在沿河塘坝、后坪等地,为了让“命相”不佳的小孩易长成人,就在按土老司的指点下戴“百家锁”;从一百户人家讨一百块碎布拼做成百纳衣等,这些服饰则是反映民族信仰、宗教文化的美术工艺品 。
据史书记,“溪布”“賨布”、“峒布”是土家族服饰的原布料 。《后汉书?南蛮传》:“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四丈),小口二丈,是为賨布” 。宋人朱铺《溪蛮丛笑》记:溪布为“绩五色为之,文采斑斓可观,俗用作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 。1950年前,沿河地区土家族服装布料为多用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的青色、蓝色布;在改革开放前服饰除仿效汉族衣物格式和采用现代布料制作外,广大乡村仍多采用传统工艺即手绣的土布缝制而成 。《酉阳通志》载:“男女垂髻短衣跣脚,以布勒额,喜斑蓝服色”、“清王朝建立,尽更汉族服制,沿袭近三百年” 。
所以土家族服饰从原始社会的发扎、草衣发展到封建社会的蓝褛粗衣、青打白扮之后成为现代社会的斑蓝服色与汉族、苗族服饰元素的融合,经历了一个成千上万年的发展过程 。但土家族传统服饰能够至今完整地体现土家族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是土家族文化所处的大环境所致,是土家族文化的特殊品格使然 。土家族在长江水系和武陵山区,具有一种特殊的品格 。
由于长江水系河流汇集山区涓涓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土家族文化就有着大江外流的开放品格,也能在汉人或其他民族进入时,接受其他文化的“同居”,有时还谦虚地为别的文化让“上座”,由其他文化当家作主 。这是土家族服饰发展变化和在现代社会消失的根本原因 。
在清华大学,有一教授说:“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服饰和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是不准确的;之所以在2009年“4.28”铜仁梵净山旅游文化节上,让外人产生土家族服饰不正统的印象,是因为土家族文化有兼容外来文化的这一品格的体现 。另一方面,由于武陵山区山势陡峭,江河阻隔,交通不便,显得相对封闭、相对保守、非常顽固,这就铸造了土家族文化固执品格;所以不管历史如何地发展进步,文化怎样地交流融合,土家族文化仍然屹立在中国文化丛林之中 。因此,我们相信,土家族服饰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在当今大力发扬、传承土家族文化的环境下,更加具有个性,具有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