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古诗《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作品赏析
【注解】:
1、张丞相:指张九龄 。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
5、济:渡 。
6、端居:安居 。
【韵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
【评析】:
这是一首“干禄”诗 。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
用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
求录用 。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 。后半即景生
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 。全诗颂对方,而
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诗人写给他的 。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 。八月水涨,湖水几乎与岸平 。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体,分不清彼此,所以称“混太清”,“太清”指天 。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与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样 。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的错觉,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与天混而不分,在水与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 。“气蒸云梦泽 ”,水面上有蒸发出来的水气,把虚空包含了,这个水气也把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 。古代的云梦泽 ,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方圆八九百里,这里泛指围绕着洞庭湖一带 。接着第四句写洞庭湖波浪的声势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称洞庭“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 ”,故称“波撼岳阳城 ”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那儿的岳阳楼是望洞庭湖的胜地 。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
后四句是感怀 。“欲济无舟楫”,《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 。“端居耻圣明 ”,端居指平居闲处 ,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 。《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结网。”末联表示空有羡鱼的感情,希望对方推荐 。这首诗的感怀部分,写得含蓄,不直白求荐 。所用典故,与望洞庭湖密切结合,极为自然,而融化无迹 。
这首诗仅用四句话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气势,写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 ,抒怀里又要结合写景,含蓄不露,虽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 。在写景上,诗人抓住洞庭湖水势大的季节,用“八月”来点明,用“湖水平”说明水势的浩大,开头朴实而有力 。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气魄 。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一般的水天相接 ,原来是“含虚混太清”,湖上的水气把天和空都包含进去了 。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点 ,写出了它的浩渺的气势。如此还不够,再加上“气蒸云梦泽 ”,水气的蒸腾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 。这样写,还没有写足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阳城 ”,使人感到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这才把洞庭湖的特点写足了 。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 ”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 。对方原是宰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