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将女性与科举紧密结合,强调女性对于科举中人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将女性的文才置于一个较高的位置 。不仅渲染女性是如何的富有主见与智谋,还将这些助夫、助子成名的女性描写成才女,这表明在作者心中才女配儒生符合大众审美,有文才的女性也能很好的理解并支持儒生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很多小说中的女性都才华横溢 。
才女形象并不是小说家的文学想象,明代社会确实有一批才女 。根据《列朝诗集小传》与《名媛诗纬初编》,可以获知被记录下生平的部分明代才女 。
【明朝的读书人有多幸福?靠女人养家一心只为考科举】如杨文俪,幼年时期聪颖好学,喜好古诗,将几个儿子培养成宦林高官 。如王娙,丈夫去世后,她独自养育孩子,同时教导两个儿子读书,闲暇时还写诗娱情 。如王凤娴,丈夫死后,将儿子张汝开培养成举人,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女儿也精通翰藻,母女间经常诗歌唱和,颇有雅士风采 。
又如项兰贞,常与叔公唱和,有诗集《裁云草》、《月露吟》 。还有为人乐道的沈宜修母女,她们除了在家中吟诗自娱外,还在汾湖之滨举行诗会,沈宜修著有《鹏吹集》,母女四人的诗文被编为《午梦堂十集》 。
其实,除了以上提及与被著作记录的女性,明代才女不乏其人 。由于古代传播技术有限,加上有些女性不希望自己的才华被世人所知,限制了女性才名的传播 。而且,明代女性并无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男性相比,能识字读书的女性多集中在宦门或皇室,才女数量肯定不多 。虽然明代记载的才女数量有限,但这些关于女性才名的记载,体现了明代社会部分人对于女性才智的认可 。
从科举考试角度来说,女性有一定文学修养并不会对她的德行造成损害,前提是女性仍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不露才、显才,还会对应举的丈夫产生有益影响 。若丈夫是应举之人,妻子精通文墨,可能会比一般女性更加支持丈夫读书科举 。
封建社会女性受到的教育越多,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她的影响就越重,才女可能会更加无怨无悔的帮助丈夫应举,而不会因累举不第埋怨丈夫 。另外,有才的妻子对于儒生来说总不是一件坏事,妻子利用文才对举业也能有所帮助 。
虽然在明代大多数女性与科举相关的小说中,女性文才的描写不会占很大篇幅,但却在这类小说中不约而同的出现,除了作者的想象因素,明代社会一些才女才华的显露也会对小说创作产生影响 。
除了文学方面的才华,明代很多女性还具有出色的治生才能 。明代大部分忙于准备科举考试的儒生们都没有时间忙于其他生活琐事,在考取功名之前,儒生们不得不花大量时间、精力去研习四书五经与八股制艺,能够在应付繁重学业的同时兼顾谋生的儒生确实有限 。
由于自幼以来长时间接触举业,这也造成了很多儒生不具备谋生技能,除去少数不为生计担忧的官家少爷与富家之子,绝大多数的儒生是需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的,儒生们缺少维持生计的精力,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治生这项重任就自然地落在他们的妻妾或母亲肩上 。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以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吴地为例,育蚕、缫丝、纺织这类工作为妇女提供了施展自身才智的机会,从事纺织的女性完全能够维持家庭开销,如果家中有准备科考的男性,那么他们的读书费用很有可能是依靠家中女性纺织所得 。
一些家庭中,在男性考取科名成为官员之前的这段时间,家中的开销都由女性维持 。女性依靠纺织供养书生读书应举的现象并不是明代小说独有,在明代社会中,这样的事实确实存在,明清妇女从事纺织业的所得较过去提高许多,对家庭的生计来说是很重要的经济来源 。
- 越南从明朝独立出去的内幕:七万大军全军覆没
- 他是噶尔丹的侄孙,杀得清军惨败
- 中国古代真的有千里马吗?真的能一天跑一千里吗
- 宋代的弩手为什么这么重要?甚至只会用弩而不会用弓
- 关于巴洛克音乐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对世界音乐有着什么影响
- 蓝山起义结果如何?明朝为何放弃占领越南?
- 中国这个以道士命名的城市,从未改名
- 关于古斯塔夫middo;马勒的轶事典故有哪些?他的音乐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 为什么魏征的谏言,唐太宗基本是都听?
- 揭秘:张飞真的曾一嗓门吓死一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