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
李世民
塞外悲风切 , 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 , 阴山千里雪 。
迥戍危烽火 , 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 , 饮马出长城 。
寒沙连骑迹 , 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 , 羌笛韵金钲 。
绝漠干戈戢 , 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 , 将军旋马邑 。
扬麾氛雾静 , 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 , 灵台凯歌入 。




【译文】
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 , 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 , 浩瀚的大海掀起了千百万的波涛 , 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 , 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 , 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 , 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 , 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 , 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 , 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赏析】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收藏起来了 , 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 。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 , 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
高扬着妻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 , 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 , 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 , 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
【注释】
⑴切:凄切 。
⑵交河:北方河名 。
⑶瀚海:沙漠 。
⑷波:沙丘起伏状 。
⑸迥戌:远方的边戍 。
⑹高节:旗帜 。
⑺朔吹:北风 。
⑻玉塞:玉门关 。
⑼金钲:锣声 。
⑽绝漠:大漠 。
⑾干戈:指武器 。
⑿戢:收藏 。
⒀原隰(xí):原野 。
⒁纪石:刻石纪功 。
⒂荒裔:边荒 。
⒃戎衣:战士 。
⒄灵台:周代台名 。
【创作背景】
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创作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驻跸灵州 , 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 , 于“(武德)二年十一月 , 太宗率众趣龙门关 , 履冰而渡之” , 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 , 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
【赏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 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 , 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 。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 , 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 , 是一首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
“塞外悲风切 , 交河冰已结 。”切 , 凄切 。交河 , 北方河名 。句意为:塞外 , 寒风悲鸣 , 十分凄切 , 交河上 , 严冰封冻了河道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 , 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 , 于“(武德)二年十一月 , 太宗率众趣龙门关 , 履冰而渡之” , 可见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 , 想必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
“瀚海百重波 , 阴山千里雪 。”瀚海 , 沙漠 。波 , 沙丘起伏状 。句意为:广袤的沙漠上 , 沙丘连绵不断 , 阴山上千里雪覆 。此联进一步写塞外之景 , 壮阔迷茫 , 渲染了一种壮烈豪迈之情 。其眼光 , 其气度 , 真有指点江山 , 总揽寰宇之势 , 这一点是此后的许多诗人都难以企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