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抱怨高考?那你以为古代科举是吃素的!( 三 )


自隋朝创建科举以来 , 至清末废科举 , 金榜题名的幸运儿们 , 绝大多数都是寒门子弟 , 放在科举制度不断完善的宋明清三朝 , 比例更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论录取公正性 , 确实很“干净” 。
但算是“净土”的科举 , 却从来不是“静土” , 也有一股“暗流” , 不但从始至终涌动 , 甚至时不时的闹出点动静:作弊 。
最“低端”的方法 , 就是贿赂考官 。这招在唐朝最流行 , 唐朝科举漏洞太多 , 对科举舞弊处罚也极轻 , 唐穆宗年间 , 礼部侍郎钱徽主考时受贿 , 后来东窗事发 , 也不过是贬官到地方 , 没几年就大摇大摆升官回来了 。这样状况下的唐朝科举 , 也就越来越不靠谱 。唐朝最后灭在了军阀朱温手里 , 朱温的谋士李振 , 屡次科举不中 , 被营私舞弊欺负得冒火 , 这回趁机报仇 , 三十多名曾当过科举考官的唐朝大臣 , 被统统砍了扔进黄河里 。
宋太宗年间出台“糊名法” , 也就是考卷密封 , 后来又出台了“誊录法” , 也就是所有的考卷 , 密封完后由专人负责誊抄 , 再交给考官批改 。明朝开始 , 处罚力度越来越严 , 清朝更到了顶峰:顺治皇帝砍了20多个考官 , 咸丰八年的科举案涉案的最高官员 , 是清朝军机大臣柏葰 , 他并非舞弊主谋 , 咸丰帝也批示“言念及此 , 不禁垂泣” , 但虽然抹眼泪 , 一样照杀不误:柏葰在内的三位主考全部被处决 。科举腐败 , 真个成了封建官场最“高危”的腐败方式 。
鉴于“腐败”越来越高危 , 很多作弊考生也改弦更张 , 开动脑筋 , 发明多种作弊方式 。
比较常用的办法 , 就是“枪替” , 也就是找人替考 。宋朝起 , 这个“产业”就被严打了 , 典型政策“浮票”制 , 一张薄薄小条 , 却简要写明考生的各类体貌特征 , 考官要按照“浮票”内容查对 , 对照无误才能过关 , 而且宁可弄错绝不放过 , 宋朝曾有考生“浮票”上写明是个胖子 , 却在复习中累瘦了 , 对照的时候考官不答应 , 硬当“枪手”给处理了 。
对“枪手”的处理 , 历代也越来越严 , 宋朝逮着还算好 , 最严也不过是限定几年内不得再考 , 明清可就惨了 。比如清朝乾隆年间 , 广西考生岑照雇人替考 , 嘉庆年间 , 湖南考生傅晋贤买通书吏替考 , 东窗事发后 , 这几个涉事者一律处斩 。
而最普及的作弊方法 , 就是“夹带” , 也就是俗称“打小抄” , 明朝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 , 参加县考时只因同考场有人“打小抄” , 结果连他在内所有考生 , 都要在冬天脱光鞋袜 , 集体站在雪地里接受检查 , 险些脚给冻残了 。被查出来则更惨 , 轻的当场打板子 , 终生不得考试 , 情节严重的 , 发配充军流放乃至杀头 , 各种处罚都有 。
但这样的风险下 , 还是涌现出不少作弊“奇葩” , 比如南京贡院出土的清朝科举“小抄” , 长6厘米厚0.5厘米 , 却包含了八万字的内容 , 还有一种55厘米宽的麻布坎肩 , 上面写满了四万字的八股文 , 其他类似的“小抄” , 也有多种携带方法 , 有藏在靴子的鞋跟部的 , 有编到辫子里的 , 甚至还有“动物专家” , 专门驯养了鸽子 , 考试时用鸽子稍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