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抱怨高考?那你以为古代科举是吃素的!

1、 科举考什么
碰到一朋友诉苦 , 说孩子立马就要高考 , 压力大得不行 , 那天更爆发了 , 歇斯底里吐槽:高考考这么多课干嘛啊 , 还是穿越到古代科举好 , 就考一门写作文 , 多简单 。
我答:穿越古代考科举?就算科技允许 , 那也是吃了豹子胆 , 真考非得糊了 。
平心而论 , 孩子吐槽的也没错 , 自打隋朝大业四年(607年) , 隋炀帝以“试策”取士以来 , 直到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科举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演变趋势 , 应了一句老话:“把复杂的东西搞简单 , 那是能耐 。”复杂的科举 , 考法越变越简单 , 就是为了考能耐 。
考法最复杂的 , 当属唐朝 , 包含门类竟达五十多个 , 但真正分量极重的 , 就是两类考试:“明经”与“进士” 。
好考一点的是“明经” , 也就是基础知识考试 , 核心环节是“贴经” , 就是找经典古文 , 遮住句中关键字词 , 让考生填出正确的 。跟英语完形填空差不多 。难考的是“进士” , 主要考诗赋 , 另外还有“论议” , 也就是议论文写作 。还有“对策” , 是考时事政治问答 , 最后考“经义” , 也就是默写古文 。
从技术含量说 , “进士”的难度大得多 。成败关键是“诗赋”环节 , 不但考文采 , 更得看考生日常的作品和名望 。所以说“明经”考试 , 唐朝人叫“三十老明经” , 也就是说这考试简单 , 三十岁考上都算没本事 。说“进士”考试 , 却是“五十少进士” , 也就是说这门考试太难 , 五十岁能考上 , 就算年轻有为了 。后来名垂青史的唐朝诗人里 , “进士”考试落榜的 , 一抓一大把 。典型如杜甫 , 写诗写到了“诗圣”级别 , 照样考不上 。
当然也得说句公道话 , 唐朝考不上不一定是水平不行 。当时科举看重门第 , 且徇私舞弊方便 。所以唐朝的落榜生们 , 好些人也写诗咏叹 , 表达各种不服 。但从宋朝起 , 假若科举落榜了 , 却十有八九是水平问题 , 不服都不行 , 因为科举也改革了 。
宋朝的科举改革 , 一是制度环节 , 确立了三年一次的州试——省试——殿试的三级环节 , 也就是考生们要经过秀才——举人——进士的晋级道路 。而且最后一关殿试 , 由皇帝亲自主持 。这个制度改革 , 一直被沿用到科举制度结束 。二是考生范围扩大 , 不再看门第出身 , 两宋329年 , 中榜者九成以上是平民百姓子弟 。还有一些影响到今天的改革 , 如“糊名法”今天还在用 , 只是称呼换了:高考密封阅卷 。
考试内容上 , 宋朝改革更大 , “贴经”给废了 , 新增了“经义” , 也就是写议论短文 。参考书目包括《诗经》《周礼》等儒家典籍 , 可谓考试范围广 , 知识含量大 , 书写难度高 。两宋一百一十八次科举考试 , 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 , 有时两样全考 , 总的趋势 , 是诗赋越考越少 , 经义越考越多 。考试的难度 , 自然也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