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战史显示,1894年10月23日上午,日本第二军第一师团的第一批部队分乘16艘运输船出发,于次日凌晨在花园口外海面抛锚 。黎明时分,日军换乘由小汽艇牵引的舢板在花园口实施登陆,并立即在岸边插上太阳旗 。侵略者的铁蹄就此踏上了中国海岸 。上午10时,师团长山地元治中将也随部队登上花园口海岸,发现整个岸区没有中国军民,立即向南派出侦察分队和乔装的情报人员 。26日,日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大将随第二批登陆部队上岸,马上部署向金州方向的进攻行动 。
我们从花园口实地看,近岸滩平水浅,锚地距海岸远达三四海里 。设想当年日军汽艇牵引登陆舢板一个昼夜只能往返两三次,退潮时还会出现纵深达1500米的淤泥浅滩,促使登陆部队停止行进,这样日军的登陆行动较为迟缓 。从实际情况看,直至11月6日,日军第三批登陆部队才全部上岸,时间长达半个月之久 。
这次登陆行动可谓战争史上的一次奇观,因为这是一场只听涛声而未闻炮声的大规模登陆入侵行动 。清军不仅未提前判断或侦知登陆地点,布设防御阵地,而且在日军近半个月的登陆过程中,也没有采取过任何一种抗击或袭扰日军的作战行动,本来隐蔽性极差的日军反而占尽先机 。如果受到若干北洋舰艇的袭扰,日军部队也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
从现存的历史照片来看,日军在花园口岸上安营扎寨,从容进行休整,没有丝毫战争硝烟弥漫的场景 。直到日军南犯金州,才正式与清军交火 。在大连湾驻守的淮军总兵赵怀业率部乘夜色退往旅顺口,让日军兵不血刃地占据防务要地 。日军从缴获的物品中发现大连湾水雷分布图,因此很轻易地迅速扫除水雷,使得日军舰船得以安全驶入码头,防线由此崩溃 。
我们在花园口现场最大的感受是,这次奇异的“失守”,表明清军预警、防务能力的低下,丧失应有的反应,致使日军在那样不利的地理条件下随意上岸,造成战争初期极其被动的局面 。
远东第一大坞
见证“百年特优工程”
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也是120年前甲午战争的重要战迹地,自然成为我多次考察的目的地 。
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口,是当时威震远东地区的海疆战略重镇 。东临黄海,西濒渤海,近扼出入渤海的老铁山水道 。天然不冻的旅顺港东西细长而南北狭窄,口门最窄处仅9丈,形如扑满 。港湾内常年风平浪静,可供巨舰驻泊 。1887年,李鸿章亲自到旅顺口考察,认为此地水深不冻,往来无间,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口接大洋,地出海中,控制要害,实为“水师扼要之所”,得出“盖咽喉要地,势在必争”的结论,也由此发出了“北洋海滨欲觅如此地势,甚不易得”的欣喜感慨 。
旅顺大船坞俯瞰
为满足北洋海军巨舰的维修,李鸿章经实地勘察后,选择在港区东边修建了一座超大型船坞,在当时被称为远东和亚洲的第一大船坞 。
船坞是专门用于修建船舶的大型水工建筑物,旅顺口这座船坞当年先后聘用德、法两国工程顾问而修建,历时近十年才完工,耗费近140万两白银的巨资 。
1882年,负责北洋海防营务的袁保龄(袁世凯的叔父)兼任旅顺港坞工程总办,他恪尽职守,呕心沥血,为确保大坞的工程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于1889年因操劳过度而死在旅顺大坞的工地上 。李鸿章巡阅旅顺口时,看到海防营务建设成果,曾对袁保龄赞赏道:“旅顺炮台营垒坚固可守,全赖保龄督饬之力 。”首任海军大臣、醇亲王奕譞亲阅旅顺口时,认为旅顺口“海防布置合宜,保龄尤为得力” 。在今天看来,旅顺大坞的确是一个物超所值、堪称“百年大计”的特优工程 。
- 天龙八部中丁春秋是谁?丁春秋的人物关系揭秘
- 邓世昌的简介甲午海战中的民族英雄邓世昌
- 解读李鸿章得罪翁同龢致甲午海战大败?
- 揭秘甲午海战清军装备炮内装沙子并非腐败
- 揭秘: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是否抱着爱犬落水殉国?
- 甲午海战著名将领丁汝昌为何自杀
- 在甲午海战中成名的东乡平八郎战绩如何
- 分析晚清与日本沦为国耻甲午海战究竟败在哪?
- 中日甲午海战之前两国在朝鲜半岛有过一次对决?
- 甲午海战超勇遗骸被发现:未来将予以打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