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七宗惊天谜案:鲜为人知的华夏历史( 三 )


6、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 。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 。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4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公元1402)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 。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 。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 。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 。
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 。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 。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 。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 。
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 。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 。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 。
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 。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 。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21年(公元1423)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
7、李自成的生死之谜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 。他当过驿卒,当过边兵,最后加入了反明的农民起义军,几十万大军所向披靡,终于推翻了摇摇欲坠的明王朝 。但因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李自成领兵退出北京,转战河南、陕西、湖北等地,最后不知所终 。有人说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 。《明史》的结论是,自成已死,尸朽莫辨 。
这里的根据是,当时追击李自成的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给朝廷的报告说,李自成兵尽力尽,仅带亲信20人,窜入九宫山中,被村民围困,无法脱逃,自缢而死 。他派人前去验尸,而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认了 。无疑,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绝对是当时的重大事件 。
而阿济格报告中说是“尸朽莫辨”,纯属浮夸不实,清王朝怎能相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时,他的手下还有40余万兵马,驻九宫山一带至少也有数万人,说他仅带20名亲信与事实明显不符 。况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他的几十万大军岂能善罢甘休?九宫山能平静吗?
事实上,当时九宫山很平静,那几十万大军也很平静 。那么,为什么有“遇难”说,而且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推测,这是李自成与其部下放的烟幕弹,一个缓兵之计 。一方面,扬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对这支大军的敌意,下一步可能联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为,心腹之患已除,放松警惕,一旦时机成熟,李自成可东山再起 。也有人说李自成在夹山寺隐居 。据说,清朝初年,即将上任的云南同知张琼伯在赴任途中,游访石门夹山寺,与寺中方丈谈古论今,颇为投缘,视为知己 。几年后,他又重访夹山寺,方丈已死 。
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诉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 。在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 。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亲赴夹山寺调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亲眼见过一幅李自成的画像,据称,叫“奉天玉和尚” 。1981年,在石门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 。据考查,在一个瓷坛中盛的遗骨,与李自成身材相近 。墓中陪葬物与李自成家乡米脂县习俗相同 。但这一说法仍有不同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