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何辞官?为何会投奔尚无实力的朱元璋?

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在老百姓心目中,刘伯温不仅是个公正廉洁的清官,更是个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赛神仙” 。而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则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明朝开国元勋,他为朱元璋献上时务十八策,助他打下大明江山,又在功成名就后隐退乡野 。传说刘伯温离开朝堂后,在崂山修行,最终羽化成仙 。
少年时读书过目不忘
刘伯温本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出生于浙江青田 。提起刘基的家世其实也有些背景,他的先祖是丰沛(今江苏丰县沛县一带)人,后迁往鄜延(今属陕西) 。北宋灭亡后,刘基的七世祖是南宋初年荣国公、鄜王刘光世,后来“南渡”到了江南,从此刘家就在浙江一带住了下来 。
刘基的父亲刘爚为人正直,才智出众,自小就和祖父刘濠一起设谋挽救了许多同乡的性命 。原来,南宋灭亡后,青田县一带的起义军相继被元军围剿 。为了斩草除根,元朝统治者派浙东道宣慰副使苟贴儿在青田县调查反元义军的情况 。有叛徒提供线索帮苟贴儿造了一个黑名册,准备上报朝廷,予以镇压 。这个消息让刘伯温的曾祖父刘濠知道了,便在苟贴儿路过武阳村时,以当地乡绅的身份设下丰盛酒席,留苟贴儿一行人到家里休息 。刘濠将苟贴儿灌醉,偷出黑名册烧掉,然后亲自点火烧毁了自家的祖屋 。他们故作慌乱的样子,从大火中救出苟贴儿 。
苟贴儿自知饮酒误事,所幸死里脱生,对刘家感激不尽 。青田县人对刘家不惜财产智救同胞的义举十分钦佩,刘家的声誉在当地也更高了 。刘爚后来成为当时的名儒,从事教育行业,他40多岁时才生下刘基,所以视之如掌上明珠,对这个儿子的教育也格外用心 。
少时的刘基就在读书方面显示出了不凡的天资,不仅聪敏而且好学,被乡亲们称作“神童” 。据说,少年时期的刘基不仅读书一目十行,而且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 。当时先生教授的春秋经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初学童生一般很难读懂,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 。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就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说出自己的见解 。先生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对答如流 。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
《被利益集团拖垮的王朝》一书中写道:有一次,刘基逛进一家书肆,被一本天文书吸引,于是站下来翻阅 。店主见他看得入神,便上来搭话 。言谈中觉得这位年轻书生谈吐不凡,有意将书送给他 。刘基却笑着说:“不瞒店家,我方才看了半日,这本书早已装进了肚皮 。”说着便流利地背诵起来 。店主大惊,以为遇到了转世的诸葛亮 。
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 。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荫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
不满时风四次罢官
据《明史·刘基传》记载,元至顺四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授职高安县丞,他为官廉洁刚正,深受百姓爱戴 。后行省大臣征召他,改任行省职官掾史,不久,刘基辞官离开 。至正九年(1349年)起用他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因建言监察御史失职一事,被台臣所阻,两次递上辞官文书后归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