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的由来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分别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我们一般说的五岳,就是指这五座山 。但实际上,古代所谓“五岳”,并不是今天的“五岳”,而是有多个山峰的总称 。
 
在历史上,五岳曾经有过很多次变化:
 
1.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合称为“五岳”;
 
2.唐朝初年,玄宗皇帝封泰山神为“天齐王”,故改称为“东岳”;
 
3.到了宋真宗时期,又把衡山神封为“司天王”,于是便成了“南岳”;
 
4.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因为中原地区的山脉走向以及河流等自然条件与关外的蒙古高原相似,故把居于中间的嵩山封为“中岳”;
 
5.清乾隆皇帝又把位于最西边的恒山封为“西岳” 。
 
 
【五岳的由来】

五岳的由来

文章插图
 
由此可见,“五岳”之说始于汉朝,兴盛于唐宋,直至明清才被定型下来 。据记载,远在秦汉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祭祀五岳了 。当时人们认为五岳具有镇服四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于是将其视为“国山” 。
 
据《周礼》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都会选择五岳中的一座主持祭祀活动 。秦汉时期,随着道教的产生和发展,人们也开始信奉起了道教,并且将其尊崇为“五岳之长” 。
 
从那时候起,每逢重要节日或者皇帝登基,都必须举行祭祀仪式,并且对其进行封禅 。汉武帝刘彻登基后,第二年即公元前110年,他派遣大臣到泰山举行了祭祀活动,并且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
 
从此以后,历代帝王都会举行祭祀活动,以表示自己对泰山神的敬畏和尊崇 。